恒阳古郡行署旁,一碑屹立支风霜。纪年建中记永泰,文词渐泐犹能详。
云我亚相秉王命,世有勋禄兼忠刚。铺敦四凶翊三主,瞿惕威惠怀瀛沧。
千二百言自赡密,謏词曲笔难具量。渔阳丧乱起安史,夹河州郡沈戎羌。
旄头堕地胡焰尽,余星四散还披猖。阳和鹰眼偶一化,神狐得夜为妖祥。
淄青魏博洎幽冀,各拥旄盖凭岩疆。成德一军最悍突,明光十万罗成行。
控弦饮马正南下,百缣一掷催归装。射堂竟馘朱司徒,此功信可铭旗常。
同功石谶恨不应,幽燕二帝遥相望。归来据险阻兵甲,蟠屈薛李连田梁。
辅车势成窟宅定,谓可高卧常山冈。岂知凶德不再世,貙罴生不如封狼。
徒资部曲取旌节,同开大镇康王张。蛟龙匣毁奸骨朽,巍然片石经沧桑。
独留一事证史阙,题衔特志清河王。摩挲苔碣百感集,蹉跎国步哀中唐。
这首诗是李宝臣的纪功碑歌,记录了他在唐朝时期所立下的战功。
诗的第一句“恒阳古郡行署旁,一碑屹立支风霜。”描述了这块纪功碑的位置和历史背景。恒阳是唐代的一个地方,而古郡行署则是古代的地方官署,这里竖立着一块碑石,它历经风霜,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第二句“纪年建中记永泰,文词渐泐犹能详。”则具体描绘了碑上的文字。建中是唐代的一个年份,而永泰则是这个年份的一部分,虽然时间久远,但文字仍然清晰可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历史的尊重和珍视之情。
第三句“云我亚相秉王命,世有勋禄兼忠刚。”进一步揭示了碑文的内容。亚相是指副丞相,这里指的是诗人自己。他奉命执掌王权,世袭勋禄,同时又保持着忠诚正直的品质。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份和责任的认识。
第四句“铺敦四凶翊三主,瞿惕威惠怀瀛沧。”描述了碑文的另一个部分。铺敦四凶是指历史上的四股恶势力,而三主则是指唐朝的三位皇帝。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理解,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
第五句“千二百言自赡密,謏词曲笔难具量。”则进一步描绘了碑文的内容。千二百言是指碑文的长度,而謏词曲笔则是指碑文的文笔风格。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这块碑文的高度赞赏,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文学才华。
第六句“渔阳丧乱起安史,夹河州郡沈戎羌。”则描述了当时的社会动荡。渔阳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区,而安史之乱则是一场严重的动乱。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那个时代的深深感慨。
第七句“旄头堕地胡焰尽,余星四散还披猖。”则描绘了战争结束后的景象。这里的旄头是指古代的军旗,而胡焰则是指胡人的火焰。当胡人的军队战败后,他们的旗帜坠落在地上,而他们的军队则溃散逃跑,无法收拾残局。
第八句“阳和鹰眼偶一化,神狐得夜为妖祥。”则描述了战争中的奇遇。这里的阳和是指太阳和月亮,而鹰眼则是比喻英勇的人。神狐则是指神秘的生物,它在这个夜晚化作妖怪,带来了吉祥和好运。
第九句“淄青魏博洎幽冀,各拥旄盖凭岩疆。”则描述了各个军阀的情况。淄青、魏博和幽冀都是当时的重要地区,各自都有强大的势力,他们依靠着自己的山丘地势来保卫自己的领地。
第十句“成德一军最悍突,明光十万罗成行。”则描述了成德军的情况。成德军是当时最精锐的军队之一,他们以勇猛著称,而明光十万则是指军队的人数。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成德军的赞扬。
第十一句“控弦饮马正南下,百缣一掷催归装。”则描述了军队出征的情景。士兵们拿起弓箭,骑上战马,正在向南进发;而将军们则挥舞着宝剑,掷下大量的财物,催促士兵们赶快准备装备。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军队出征的赞美。
第十二句“射堂竟馘朱司徒,此功信可铭旗常。”则描述了战斗的结果。射堂是指古代用来设置旗帜的地方,而射中对方头部则意味着取得了胜利。这里的朱司徒是指朱泚,他是唐代的一位将领。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这场战斗的胜利的自豪和骄傲。
第十三句“同功石谶恨不应,幽燕二帝遥相望。”则描述了战争后的遗憾。同功石谶是指一种预言,暗示着这次战争的结果。而幽燕二帝则是指唐玄宗和唐肃宗,他们分别在唐朝的北方和南方统治着国家,现在只能遥望着对方。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结果的无奈和悲伤。
最后一句“归来据险阻兵甲,蟠屈薛李连田梁。”则描述了战争后的安宁生活。诗人回到家乡,面对着险峻的地形和坚固的防御工事,过着平静的生活。这里的薛、李、田、梁都是诗人的家乡地名。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