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载灵祠百往过,苔墙袅袅旧垂萝。
满川霜色风裳冷,万木秋声水殿多。
隔县烟波闻野哭,穷湖门巷自渔歌。
劳人短鬓今逾白,兵气南天近若何。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首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二载灵祠百往过,苔墙袅袅旧垂萝”意思是二年来我常到这庙里去游玩,那长满苔藓的古墙上缠绕着蔓生的青萝。“灵祠”指庙宇,“二载”即两年。这两句是说,诗人在这两年中曾多次来到这座庙里游玩。“袅袅”形容长条形的东西随风飘拂的样子。“萝”指青翠的藤萝,这里用来比喻垂丝海棠,也指代垂丝海棠树,“苔墙”指庙壁上长满了苔藓。这两句是说,那古庙的墙壁上长满了青苔和蔓生着青萝。

“满川霜色风裳冷,万木秋声水殿多”意思是:满川的霜色映照在秋风中,使人感到寒意;四周万株树木发出萧瑟的秋声,水殿周围的声音更为响亮,仿佛是在奏响一曲凄切的乐曲。“霜色”是深秋时常见的自然景观。这两句是说,在秋天,满川的霜气使秋风更加寒冷,而四周万棵树木又发出了萧瑟的秋声。这里的“水殿”指的是寺庙中的殿堂,因为殿前有水池,所以叫做“水殿”。这两句是说,由于深秋时节霜色浓重,加上秋风劲吹,因此四周万棵树木都发出了阵阵悲凉、凄厉的秋声,连水殿周围的声响也显得分外清晰了。

“隔县烟波闻野哭,穷湖门巷自渔歌”意思是:听到隔县传来的渔民哭声,看到湖边渔民唱起渔歌。“隔县”指隔开县城的乡村,“烟波”指江上的雾气。这两句是说,在远处听到隔县的渔夫们因天晚收工回家时发出的凄凉哀怨的歌声;而在近处看到湖边的渔民们正在唱起欢快的歌谣。“穷湖”指临近湖边的村庄,“门巷”指通向村落的小道和小巷。这两句是说,在远处听到隔县渔夫们的凄凉歌声,而在近处看到湖边渔民们欢快的歌谣。这两句的意思是:从远处听到隔县渔夫们因天晚收工回家时发出的凄凉哀怨的歌声;而在近处看到湖边的渔民们正在唱起欢快的歌谣。

“劳人短鬓今逾白,兵气南天近若何”意思是:那些为国奔波的百姓现在已是白发苍苍,而战争的硝烟也弥漫到了南方的天空。“劳人”指为国奔走的百姓,“短鬓”指头发已经花白,这里借指为国奔波的百姓。这两句是说:如今为国奔波的百姓已是白发苍苍,而战争的硝烟也弥漫到了南方的天空。这两句是说,如今为国奔波的百姓已是白发苍苍,而战争的硝烟也弥漫到了南方的天空。这两句的意思是:如今为国家奔波劳累的人们已白发苍苍,而战争的硝烟也弥漫到了南方的天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第二次经过灵隐寺所作(第一次为公元903年)。诗写于公元904年。当时王建任杭州刺史。这首诗通过描写灵隐寺一带的秋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诗语言朴实平易,意境幽美深远,风格清丽秀雅。

首联写诗人重游灵隐寺,触景生情,感慨良多。“苔墙”句用典,出自南朝梁刘孝标《广绝交论》:“山泽之变,林草之茂,非唯草木荣华之象也。”苔藓生长于山壁之上,青萝萦绕于古树之间,这是一幅幽美的山林风景图。诗人以苔藓、青萝等景物来渲染气氛,营造一种静谧、幽远、清新的氛围。

颔联写诗人观赏秋景的感受。“霜色”三字点明了时节,使画面更富层次感。此时正是深秋,霜降之后,气温降低,草木凋零,大自然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诗人用“霜色”、“风裳”等词语来形容深秋景色的特点,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秋景。“水殿”一句则进一步烘托出诗人所见景色的特点。水殿周围环绕着清澈的湖水,湖面倒映着周围的树木,形成一片美丽的景致。

颈联写诗人听到附近村民的哭声和渔民的歌声。“闻”字将诗人置身其中,与村民、渔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隔县”一词说明诗人所听到的哭声来自遥远的县城。“穷湖门巷”则说明诗人所听到的歌声来自附近的村落。这两句既写出诗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又表现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心肠,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和热爱。

尾联写诗人感叹为国奔波的人们已经白发苍苍,而战争的硝烟也弥漫到了南方的天空。“今逾白”三字表达了诗人对为国奔波的人们日益衰老的感叹之情。“近若何”三字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硝烟弥漫南方天空的担忧和不安。整首诗语言朴实平易,意境幽美深远,风格清丽秀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