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尚任
红桥 红桥垂柳袅烟村,隋代风流今尚存。 酒旆时遮看竹路,画船多系种花门。 曾逢粉黛当筵舞,未许笙歌避吏尊。 可惜同游无小杜,扑襟丝雨总销魂。 诗句释义: - “红桥垂柳袅烟村”:描述的是红桥附近的景色,垂柳轻拂着烟雾笼罩的小村庄,增添了一份朦胧的美感。 - “隋代风流今尚存”:表达了对历史时期文化的怀念与敬仰,即使在现在,隋代的文雅之风仍然得以保存。 - “酒旆时遮看竹路”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忆昔春宵傍父兄,故园风景乍承平。 - 注释: 回忆过去在春风中的夜晚,靠近父亲和兄长,家乡的风景突然又恢复了往日的安宁。 -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和平岁月的回忆,以及因战争而暂时中断的生活状态的怀念。 2. 城门吏放深更钥,楼下人听上界笙。 - 注释: 城门口的官吏在深夜时分解开了更深锁钥,楼下的人聆听着天界的笙乐声。 - 赏析:
题搁笔亭四首有序 其二 潇洒仙才有尽时,当年搁笔费寻思。唐人不及今人胆,敢续崔郎以后诗。 注释:潇洒的仙人才华终究会有用尽的时候,当年我搁下笔墨寻找思绪,但发现唐人的诗才已经无法与今天的人相比了,现在有勇气继续崔颢之后的创作。 赏析:这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通过对比唐人和现代人的诗才,表达了对诗歌创作后继有人的期待和信心。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唐代诗人崔颢的敬仰之情
【注释】 壶觞:泛指酒具。陶彭泽:东晋大文学家陶潜,字渊明,号彭泽。他曾任彭泽县令,世称“彭泽公”。 风俗犹传晋永和:晋朝的风俗依然流传到后世。永和: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349—356)。 【赏析】 《孔三张舫联》是一首七绝诗,作者为宋代诗人陈与义(1178-1235),字去非,号简斋,江西铅州人。此诗写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以陶诗中的“壶觞须就陶彭泽”起兴
【注释】 题:写诗。搁笔亭: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楼时,见有“黄河欲横天”的感慨而作诗一首。后被崔国辅读后,赞叹不已,便将这首诗写下来并刻石立碑于楼下,取名“搁笔亭”。崔国辅是唐朝后期著名诗人,他为人正直,不畏权势。李:指李白。发兴:兴致。凤凰台:即凤凰楼,故址在今陕西凤翔县南。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诗,前两句以设问形式,点出崔国辅对作者诗歌的评价。第三句承上启下
注释: 白云黄鹤这些诗句有很多奇妙之处,有眼光的人会避之。别怪那些纷纷题壁的人,他们只是模糊地见到上面写的是什么。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题搁笔亭四首》之一。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议论。前两句中,“白云黄鹤句”指崔颢的《黄鹤楼》,其中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名句。这两句说,像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人写的关于白云、黄鹤的诗句很多都是奇特优美的
注释:崔颢创作出美妙的诗篇,不因被捶碎世人才知晓。李白让位给他的美色,如今壁上竟然留有他的诗作。 赏析:本诗是题搁笔亭四首之一,序言中说“崔颢吟成绝妙辞,不因槌碎世谁知”,崔颢创作出美妙的诗篇,不因被捶碎世人才知晓。李白让位给他的美色,如今壁上竟然留有他的诗作
【译文】 山松野草间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野火频频烧,护墓长楸多半焦。山羊群跑,守陵阿监几时逃。鸽翎蝠粪满堂抛,枯枝败叶当阶罩;谁祭扫,牧儿打碎龙碑帽。 横白玉八根柱倒,堕红泥半堵墙高。碎琉璃瓦片多,烂翡翠窗棂少。舞丹墀燕雀常朝,直入宫门一路蒿,住几个乞儿饿殍。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罢灯船端阳不闹
【离亭宴带歇指煞】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 译文: 我见过金陵的玉殿上的黄莺儿清晨就歌唱,秦淮河边的小榭上花朵盛开得最早,谁能想到它如此容易就被冰雪消融
甲午元旦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抉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译文: 1. 稀疏的白发并不遮住头顶,守岁时围着火炉竟然睡着了。 2. 剪去蜡烛上的蜡花,催促它快点消耗掉那晚上的酒;把钱包里的钱全掏出来,买了一些春联贴在门上。 3. 听着烧爆竹的声音,孩子们的心依然活泼;看着桃木雕刻的符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