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桧翳深景,夕日风飕飗。
茫茫石涧外,颢气谁挽收。
莲花不复见,一水入云流。

【注释】

玉井:地名。在今江苏宜兴西。万桧,指万顷的森林,深绿的林木遮蔽了幽静的景象。《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汉书·司马相如传上》:“夕日飗(同“飚”,风)。”李善注:“飗,疾貌也。”颢气:高洁清正之气。《文选》张衡《东京赋》:“夫纯气之所洽,则万物育焉。”颜师古注:“颢,白貌也。谓其清也。”挽收:收回。《后汉书·郭太传》:“太常问曰:‘太史公言,‘人君不可以不慎’,何谓也?’对曰:‘此易体也。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和;寒暑之节,不失其序。阴阳循环者,天地之道也。故天降霜露,地出金石,山生毛草木,河出马图图,川出图符符。物各有性,而皆生,非性所生之物,非所得生之物也。是其所以然者,天也。是以圣人因时以立功施教,不相凌犯。若乃天地不施气于万物而物自生,圣王不劳民于无用而民自用,则人君虽不肖,可以承天理;百姓虽贱,可以守天节。今废道任己,逆政自恣,妄行无端,轻为威虐,远听远方之声,近察近处之变,是失天地之和也,逆政而不可不戒哉!’”莲花:佛教语。梵文音译作“末尼”。佛教经典中多有出现。这里指莲花座,即莲花宝座。《洛阳伽蓝记·景明寺》:“佛坐莲台,高十丈,宝盖重楼,飞云盖拥,光映日月,照耀山河。”水入云流:形容水的流动速度极快。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借写景抒怀,表现了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首句写万森翳深景,夕日风飕飗。诗人以“玉井”、“万松”代称自己的家乡或自己的故乡。“玉井”,即“玉泉”,在今江苏省宜兴县西南的玉泉寺旁。万森,万顷的森林,指郁郁葱葱的树木。《诗经·小雅·北山》:“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于事,爰求馨香。”孔颖达疏:“谓鸟雀栖宿之处也,犹人燕居休息之地也。”万森翳深景,指密林深处的景色。翳,覆盖、掩蔽。夕日风飕飗,傍晚时分的树林里,吹来阵阵凉风。飕飗,形容风声飒飒的样子。第二句写茫茫石涧外,颢气谁挽收。茫茫,广大无边的样子。石涧外,山涧以外。颢气,这里指高洁清正之气。《文选》张衡《东京赋》:“夫纯气之所洽,则万物育焉。”颜师古注:“颢,白貌也。谓其清也。”谁挽收,谁能挽收这高洁的清正之气。第三句写莲花不复见,一水入云流。莲花:《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丹之坠吗?”成玄英疏:“狸丹者,月华也。”《太平御览》卷九百四十二引《襄阳耆旧传》:“宋武帝时,武昌有一老翁,家有奇药,名莲花,服之一年,颜色光鲜,鬓发朱绿。”《太平广记》卷二百零二引《集验录》:“昔有人经庐山至南康界内,忽逢异人,自称姓王名仙,字长房。问其所由,答云:‘我本汉时人也。’遂与语。仙云:’汝能得莲花种子否?’曰:’吾不能。’云:’此甚易得也。’遂授以法,令人持莲叶入水,须臾取之,即得种矣。又云:’但知莲花是好,不知此花甚恶,不可食也。’此人将种还家,妻欲食之。此人乃藏之屋梁上,经旬不令妻见之。妻偶见之,便以为真莲,摘来烹食。食已,病发而死。后经三日方苏。自此以后,子孙亦不得食此莲也。入云流,流水直通天上。比喻世事如梦如幻。《史记·封禅书》:“天下初定,郡国户口最者不过千万,高祖六年既定天下,户口亦乃数兆。于是接秦而王之,诸侯并争起而亡灭者亦复数十焉。且夫天子以德化立,不以威刑假人,朕躬率然,愿寐不忘。若天下遍被和睦,则亿兆之中必有王者矣。”第四句话意思是:如果天下都像莲花一样高洁清正的话,那么世上的人都会像莲花一样美好。第五句话意思是:如果只有一个人能够像莲花一样高洁清正的话,他就能成为王者。《论语·颜渊》:“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礼记·中庸》:“君子和而不同。”《周易》说:“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应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