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转深迥,所得益幽奇。
万壑与千岩,今来始见之。
纷纷红复碧,相引呈异姿。
心目所应接,人各领其私。
烟缕出丛薄,山家住茅茨。
人世杳然隔,何殊太古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首先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准确把握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然后抓住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本诗中“山阴道中”、“益幽奇”、“万壑与千岩”、“纷红复碧”、“相引呈异姿”、“烟缕出丛薄”“人世杳然隔”“何殊太古时”等重点字词进行赏析,最后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山阴道中”是第一句,“山阴道中”出自陶潜《桃花源记》,原意是指山间小路的曲折、蜿蜒。这里借指隐士们常走的小道,诗人自比为“寻芳客”,以寻芳客自比,说明自己是在寻访隐士,而所寻访的隐士就在这山中。所以这一句写诗人在寻访隐士,表现了诗人向往归隐的心情。“行行转深迥,所得益幽奇。”这是第二句,意思是:在山间小路上走走停停,越走越远。越走越是幽深僻静,所见景色也越发奇妙。这两句话写出了诗人在山中行走的感受和所见景色的变化,突出了山的深邃幽静和景色的奇妙美丽。

“万壑与千岩,今来始见之。”“万壑与千岩”出自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句是说:一路上有无数沟壑和无数山峰,今天才第一次看见它们。“万壑”指无数的山沟,“千岩”指众多的山峰。“万壑与千岩”,描写的是自然景观;“今来始见之”,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自然景观的喜爱之情。

“纷纷红复碧,相引呈异姿。”“纷纷”是形容花的颜色繁多;“红复碧”是形容各种花朵颜色各异,红的、绿的、黄的,等等;“相引呈异姿”是说各种花儿相互招引,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姿态。这几句描绘了山中花的繁盛景象。

“心目所应接,人各领其私。”“心目所应接”即心灵手巧的观赏者所能欣赏到的,“人各领其私”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爱好去欣赏它。这里写出了山中花卉的繁盛景象,并暗示了人们审美情趣的不同。

“烟缕出丛薄,山家住茅茨。”“烟缕出丛薄”即炊烟从房舍之间袅袅升起,“山家住茅茨”即山里的人家住在茅草房中。这两句写出了山民的生活环境。

“人世杳然隔,何殊太古时。”“世”是世俗,“太古”指的是远古时代。这两句的意思是:人世间是如此渺茫遥远,多么像上古时代啊!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尘世的厌倦之情,表达了他对超脱世俗生活的追求。

【答案】

译文:

山路崎岖弯弯曲曲,愈走愈显得幽静深远;一路走来,见到的风光益发幽深奇异。

一路上有许多沟壑和许多山峰,今天才第一次看见它们;五颜六色的花朵争相斗艳,互相吸引着呈现不同的美态。

我的心境随目光所及之处而有所感触,人们各自按照自己的审美观去领略它们。

烟雾缭绕着草木丛莽之上,山里的人家住在茅草屋顶下;人间的世界如此渺远遥远,多么像上古时代。

赏析:

此诗为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人通过寻访隐居的山民,描绘了深山幽谷的迷人风光,表现了诗人对于归隐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追求自然美景的审美趣味。

首联“山阴道中”点题,表明诗人是以一个寻幽探胜的游子的身份进入山中的。“行行转深迥”四字将行人在山中行走的情景勾勒得惟妙惟肖,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行者在山径上踽踽独行的身影,他或独自前行、或驻足欣赏、或驻足感叹、或驻足凝思……他的步履、神情、动作、神态都被刻画得淋漓尽致。“转深迥”三字不仅写出了山路的曲折迂回、回环往复,还表现出诗人对山中景色的无限好奇与期待。“所得益幽奇”则是对前面“转深迥”的具体阐释与印证。“所得益幽奇”中的“所得”二字,既是诗人在山中行走过程中所收获的美好体验,更是他内心对于大自然之美的一种感受与领悟。

颔联“万壑与千岩”承接上文,进一步展开对山中景色的描绘与赞美。“万壑”与“千岩”两个数字的叠加使用,既形象地展现了山中沟壑纵横、山峰叠嶂的景象,又巧妙地营造出一种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意境。“今来始见之”三字则揭示了诗人在寻访过程中所经历的种种变化与转折。他由最初的疑惑、不解到最后的惊喜、赞叹,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他对大自然之美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颈联“纷红复碧”、“相引呈异姿”则是对颔联中描述的自然景观的进一步描绘与渲染。诗人通过对花朵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形象刻画,生动地描绘出了山中百花争艳、五彩斑斓的美丽景象。同时,他还通过“纷红复碧”、“相引呈异姿”等词语的巧妙运用,赋予了这些花朵灵动活泼的生命特质,使其仿佛具有了生命般的灵性和个性。

尾联“烟缕出丛薄”承接上文,进一步描绘出山中居民的生活状态。他们居住在远离尘世喧嚣的山林之中,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而“人世杳然隔”三字则揭示了诗人对于尘世喧嚣的厌倦与反感。他渴望脱离这一切束缚与羁绊,去寻找一个更加纯净、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何殊太古时”一句则是对前面诗句的具体化与深化。他认为人世间是如此渺茫遥远、如此陌生而陌生,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一般。这既是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与憧憬。

整首诗歌语言优美流畅、形象生动鲜明、意境深远独特,是一首充满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作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