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口馀生得未曾,先生从此困而升。
儒官纵过英年选,科第何妨晚节登。
师道风行常霭霭,人文日上并蒸蒸。
归功是藿原非藿,保佑天申信有徵。

诗句逐句释义:

  1. “虎口馀生得未曾”:“虎口余生”,意指在危险的情况下侥幸生存下来。“得未曾”,表示这种幸存的经历还是首次体验。
  • 关键词:“虎口” - 代表危险的环境或情境。
  • 注释:比喻处境艰难,但最终得以逃脱危险。
  1. “先生从此困而升”:这里的“先生”指的是老师或者学者。“困而升”意味着虽处于困境中却能够晋升或成功。
  • 关键词:“先生” - 对老师的尊称。
  • 注释:表明虽然面临困难,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最终获得了提升或成功。
  1. “儒官纵过英年选”:“儒官”指的是有学问的官员。“纵过”表示尽管有过失败或挫折。“英年选”则是指年轻时就通过考试选拔。
  • 关键词:“儒官”“英年选”“纵过” - 分别表示有学问的官员、年轻时通过考试等。
  • 注释:这里表达了即使在有学问的官员中也可能因为年轻或其他原因未能成功,但依然有希望在后来获得机会。
  1. “科第何妨晚节登”:“科第”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功名。“晚节登”表示年纪大时仍能取得成就。
  • 关键词:“科第”“晚节登” - 分别指考取功名、年纪大时仍有成就。
  • 注释:暗示无论年龄大小,只要有决心和毅力,都有机会取得成就。
  1. “师道风行常霭霭”:“师道风行”形容教师的风范广为流传。“霭霭”形容气氛、氛围等温和、和谐。
  • 关键词:“师道风行”“霭霭” - 分别指教师的风范广为人知,气氛或氛围平和。
  • 注释:表达了对教师品质和教育方法的高度赞扬,认为其影响深远且和谐。
  1. “人文日上并蒸蒸”:“人文”指文化和文学。“日上”表示不断进步或发展。“蒸蒸”形容繁荣兴旺。
  • 关键词:“人文”“日上”“蒸蒸” - 分别指文化、文学的进步和繁荣发展。
  • 注释:强调了文化和文学等领域的发展和繁荣,以及这些领域对社会和个人的重要性。
  1. “归功是藿原非藿”:“归功”意为总结经验教训。“是藿原非藿”表示将功劳归于某事或人,而并非仅归功于自己。
  • 关键词:“归功”“是藿原非藿” - 分别指总结经验教训,承认功劳并不完全属于自己。
  • 注释:表达了谦虚的态度,认为自己的成就和经验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促成的,不应过分夸大个人的作用。
  1. “保佑天申信有徵”:“保佑”表示受到上天或神灵的庇佑。“天申”可能指天意或命运的启示。“信有徵”表示确实存在某种迹象或验证。
  • 关键词:“保佑”“天申”“信有徵” - 分别指得到上天或神灵的庇护、命运的启示以及有迹象或验证。
  • 注释:表达了对好运或成功的一种信仰和期待,认为这是命中注定或有神助的结果。

译文:

寿张凤池先生,他在险境中幸存,先生自此遭遇困顿却步步高升;即使作为儒者也曾落选,但岁月流转后终获提拔;您教导有方,儒雅之风盛行,您的成就日益显著,令人瞩目;您谦虚地将功劳归于他人,这体现了您的高尚品德;您的智慧如同太阳光芒四射。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一个人物——张凤池先生的生平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他的坚韧不拔、谦逊待人的品质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诗中运用了一系列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描述,如“虎口余生”、“困而升”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面对困境时的不屈精神。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这位先生的崇敬之情,称赞其为“儒官纵过英年选”的有学问的官员,以及“科第何妨晚节登”的晚岁仍能取得成功的人。此外,诗中还体现了诗人对于教育和学术的崇高追求,以及对于谦逊和智慧的重视。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张凤池先生个人的卓越品质,也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