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未识君,谓君贵介士。
顾念烟萝人,所好或非是。
晋接杯酒间,乃知同调耳。
大篇捆载来,琳琅诗满纸。
猥云加斧斤,予则岂敢尔。
题诗卷之端,畅谈诗中旨。
觞咏既往还,情好两不訾。
方谓翰墨缘,此乐终无涘。
岂意故人身,去似东流水。
叹息隔平生,悲歌安能已。
【注释】
丁亥:即万历四十六年。中翰:中书令,掌文书奏章,为文臣高级官衔。君静:曾中翰字。晋接:交结。斧斤:砍伐。琳琅(língláng)诗:指诗作如玉石一般精美。猥云:轻慢地说。觞咏:泛指饮酒吟诗。方谓:刚才说。此乐:指写作诗文之乐。岂意:岂料。故人: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悼念友人的七绝,是作者与曾中翰在戊辰年(万历四十六年)六月相会时所作。全诗以“挽”为题,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首二句写初识,三、四句写相交,五至八句写友情,九至十二句写惜别,末二句点明题旨,抒发哀伤之情,全诗语言平实而感情深沉,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佳作。
开头两句说诗人与曾君未相识以前,曾君是人们眼中的贵介之士,而诗人则认为他只是一个平常的人。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有深意。“贵介士”是封建社会里的一种称呼,表示这个人地位高、身份好,但是作者用“贵介士”来称呼曾君,说明自己对曾君的认识还非常肤浅,甚至可以说是没有认识。
中间四句写两人相识后的情况,从“晋接杯酒间”到“乃知同调耳”,表现了两人由陌生而熟悉的过程。“晋接”即结交,“同调”指志趣相同。这两句表明两人通过交往才认识到彼此都是志同道合的人,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第五六句写曾君赠给诗人的诗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敬爱之情。“大篇捆载”,是指曾君把许多诗歌都装订成册寄给了诗人,“琳琅诗满纸”是指这些诗歌像美玉一样珍贵,充满了诗意。这两句写出了曾君诗歌的精妙和丰富。
接着两句写曾君的谦逊,说自己怎敢接受这样的大礼?这两句表明曾君谦虚谨慎的品德。
第七八句说曾君在给诗人的信中称赞自己的诗作,并希望诗人能畅谈诗中的主旨,这两句表明曾君对诗人的尊敬和信任。
第九十句说两人在酒宴上相互吟咏诗歌,情投意合,这两句表现了两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最后一句写两人分别的情景。“去似东流水”,是指曾君离开后就像向东流去的水一样,无法追回,暗示了两人分别的悲痛。“叹息隔平生”,则是诗人对友人离去的感叹,表现出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整首诗以“挽”为题,通过描绘与曾君的相识、交往以及离别等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曾君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曾君的回忆,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之间的友谊和互相尊重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