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官道柳,采掇有饥妇。年年旱魃杀五谷,客米千钱仅一斗。
有饭柳作齑,无饭柳作糜。阿夫河南趁工死,归食老姑兼哺儿。
春风飘飘春已深,枝叶老硬伤人心。
官道柳
【注释】临清:今属山东。采掇(duō):采摘。客米千钱仅一斗:指客居他乡的贫苦人只能吃干瘪的麦子,价钱比大米便宜很多。阿夫河南趁工死:意思是说,在河南打工的人因劳累过度而死了。归食老姑兼哺儿:指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孩子要吃她亲手做的饭。
【赏析】这首诗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及贫困情景。诗人通过写临清官道旁的柳树来反映这一现象,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译文:
官道边的柳树
沿着大清河的官道边长着一排柳树, 那些柳树上挂满了刚摘下的嫩叶, 那是饥民们采摘来的。每年春天干旱, 连年歉收,颗粒无收, 人们只能忍饥挨饿, 他们为了生存, 只得把柳树叶做成齑(一种粥)来吃; 要是没有柳树叶, 就只能用它来做糜(糜是小米煮成的稀饭), 勉强充饥。这些可怜的百姓, 辛苦劳作一年, 却只换来了区区几斗干瘪的麦子, 还要为了一口粮食奔波劳碌, 真是令人心酸!
有饭吃时做柳齑, 没饭吃时熬柳粥, 可怜那些河南的打工仔, 为了生计, 不得不去外地干活, 结果因劳累过度而离世, 他们的尸骨无人料理, 只能留给年迈的母亲和孩子作为食物。他们本应享受天伦之乐,可现在却成了孤儿寡母, 生活困苦, 令人同情不已。
赏析:
这首诗以“官道柳”为题,描绘了农民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艰苦岁月。诗中通过临清官道旁柳树的形象,展现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无奈。诗中的语言平实质朴,但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农民的深深同情与关怀。整首诗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又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