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芑孙
【注释】:西陬牧唱词二十六首 其十六《玉兹三部扰而驯,裨小诸王内面亲。》:玉兹是蒙古部落名,这里指的是蒙古国,在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扰而驯”指驯服。 “裨小诸王”指各部的小王爷。《汉书·西域传上》载:“大宛之西,有章渠者,……王治小城,旁平壤。”颜师古注云:“言其地少大也。小王犹小君也。”又《后汉书·南匈奴传》说南匈奴单于的称号中有“王”,如呼韩邪单于为“康居王”
百十名城俨画区,就中疏勒有遗都。 东趋乌什如瓴建,松塔崎岖亦坦涂。 注释: - 百十名城:指的是很多城市。俨画区:就像画一样整齐划一。就中:在其中。疏勒:古国名,这里借指疏勒古城。有遗都:有被遗忘的都城遗址。东趋乌什:向东奔赴乌什(今新疆轮台县)。如瓴建:像垒砌的城墙一样坚固。松塔:指山峰上的松树。崎岖:山势险峻。亦坦涂:也有平坦的道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边疆城市景观图
《西陬牧唱词二十六首·其四》是清代王芑孙的作品。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句表达了作者对古代葬法的反思以及对佛教的尊重。诗中的“五行葬法岂天真,无奈番僧法力神”揭示了古人对于生死轮回和宗教力量的深刻理解。王芑孙在诗中通过对葬法的描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伦理观念,同时也表现了他对这种传统习俗的敬畏与尊重。 “薄俗于今涵孝治,草青时有祭先人”则描绘了一个以孝为重的时代
【注释】 西陬:山的西边。牧唱词:指《古诗十九首》中《行行重行行》。诵经:诵经,即念经。结发:古时男子成婚时要剪去头发,并戴上束发用的冠子,以示成人。随夫:跟着丈夫生活。细马:小马。不用扶:不用手支撑。羊胛骨:古代卜卦用的一种龟甲兽骨。证盟:作证。羊胛骨是古代占卜时用作卜卦的物件,故称。毡庐:毡帐。 【赏析】 本诗写一位女子与丈夫离别时的惜别之情。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情感真挚而深沉,是一首情意缠绵
【注释】 何须耕种论肥跷:何须用耕种来证明牛羊能长得肥壮。 千足牛羊:指牛和羊的数目很多。 却怪贫人好生计,乳茶入腹不愁枵:反而责怪穷人没有生计,而喝牛奶、茶叶等,生活不会太困难。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农民生活的一种赞美。诗人认为,农民的生活过得去,比那些只知道种地,但收获却很少的人要强得多。 诗的第二句“何须耕种论肥跷”,说农民并不需要通过耕种来证明牛羊能长得肥壮
【注释】 度索:指舞女表演的技艺。寻橦(zōng)绝伎兼:指女子在高空跳起,手执长竿从天而降,然后在空中翻跟斗,最后又落在原处。部分:指女子在高空翻跟斗时,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支撑自己。双引:指女子在高空翻跟斗时,两手各执一根绳子。到重檐:指女子在高空翻腾时,双脚同时落地。锦襕:古代的一种彩色丝织品。红袜:红色的丝袜。蹲蹲:指女子在跳舞时,身体前后摇晃的样子。巧赴钢丝昔昔盐:指女子在跳舞时,脚尖点地
有天无佛是回疆,俗祀祆神旧史详。 七日阿浑同拜月,三年墨克去烧香。 赏析: 王芑孙在《西陬牧唱词二十六首》中描绘了新疆回疆地区独特的宗教习俗和历史背景。诗中的“有天无佛是回疆”直接点明了主题,揭示了新疆地区宗教信仰的独特性,即佛教不发达或根本不存在,而主要信仰萨满教和袄教等原始宗教。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具体的场景和活动来进一步展现这一特点。“七日阿浑同拜月”,“三日墨克去烧香”
峨冠五寸发,倭堕鸯哥妆 王芑孙《西陬牧唱词二十六首》其十三:“峨冠五寸发垂垂,无扣貂褕称意披。” 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古代士人的形象:他的头上戴着一顶高高的帽子,帽檐上还装饰有五寸长的流苏,这象征了他的威严和地位。他的发髻被梳理得整齐而低垂,显示出他的内心平和与谦逊。然而,他并不需要扣紧貂褕,而是随心所欲地披散着头发。这里的“无扣”可能指的是他不拘小节、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墨衰聊用布为衣》 王芑孙,清代著名诗人,以其独特的笔触与深邃的情感描绘出生活的点滴。《西陬牧唱词二十六首·其十一》便是他笔下的又一佳作。此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居丧期间的生活状态,表达了一种淡然而又不失坚韧的人生态度。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的内容: 1. “也道居丧不着徘”:“也道”指代的是诗人自己,而“居丧不着徘”则形象地描述了他在守丧期间不曾有过的闲散行为,即没有游荡、徘徊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戗金吉语绕夔螭:这句描述了诗句中的“戗金”与“吉语”这两个关键词。戗金可能指的是一种装饰工艺,而吉语则是指吉祥的话语或成语。在古代文学中,这些元素常常用来表达祝福和美好的愿望。绕夔螭则可能是描述这些文字被巧妙地编织或者装饰在夔(一种古代神兽)的周围,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2. 典故稽从眉哩时:这里提到的典故指的是古代的知识和故事,稽从则表示查询或追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