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西北几交兵,那见沧溟跋浪鲸。
直恨未曾填大海,可怜无益筑长城。
戈船下濑涛声伏,炮石飞车地道平。
万古中华无此祸,古人何事不迟生。
《遣愤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以下是对该诗的逐句释义:
- “茫茫西北几交兵”:“茫茫”形容视野辽阔,无边际地望去。“西北”指中国北方地区。“几交兵”意味着多次发生战争。这一句描述了中国西北地区频繁的战争场景。
- “那见沧溟跋浪鲸”:“沧溟”指的是大海,“跋浪鲸”是指翻腾跳跃的大鲸鱼。通过对比“沧溟”与“跋浪鲸”,诗人表达了对海洋的广阔和力量的敬畏。同时,也暗示了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 “直恨未曾填大海”:“直恨”表达了一种强烈的遗憾和不满。“未曾填大海”意味着没有用尽全力去填平大海。这里反映了诗人对于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的遗憾之情。
- “可怜无益筑长城”:这里的“长城”通常指的是为了防御外敌而修建的坚固防线。诗人通过反问的方式,批评了这种无用功的做法,表达了对于这种徒劳无益的举措的同情和不满。
- “戈船下濑涛声伏”:“下濑”即河流冲刷,水流冲击。“涛声伏”意味着水声低沉、沉闷。这句描述了船只在河流中行进的场景,以及河水带来的隆隆声。
- “炮石飞车地道平”:这里的“炮石”指的是发射的炮弹或石块。“飞车地道平”则可能指的是一种地下隧道或工程。这句描述了利用爆炸和机械手段进行挖掘的过程。
- “万古中华无此祸”:通过反问“万古”来强调时间的长久。“无此祸”即没有这种灾难。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战争带来的苦难的感慨。
- “古人何事不迟生”:这里的“古人”指历史上的智者或贤者。“何事不迟生”意味着为何要急于行动或行事过于仓促。这一句可能是在提醒人们,应该更加谨慎和深思熟虑地进行行动。
通过对《遣愤四首》的逐句解读,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到对于和平、历史和人生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