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山坐遥夜,满目生幽情。
邻家已闭户,人静山沈沈。
惊寒吠狂犬,涧谷声相应。
却疑远客来,自启柴门迎。
门启月光入,照见南枝春。
悠然写生意,不见氛埃生。
夜山寒亦睡,兀兀唤不醒。
飞流溅襟袖,匹练当桥横。
支筇聊散步,履蹈音微腾。
踏林碎寒玉,落叶干有声。
人境并怛化,顾视都幽情。
转厌尘市中,扰扰无时宁。
与雪如露坐看月遂过前涧观瀑布
空山坐遥夜,满目生幽情。
邻家已闭户,人静山沈沈。
惊寒吠狂犬,涧谷声相应。
却疑远客来,自启柴门迎。
门启月光入,照见南枝春。
悠然写生意,不见氛埃生。
夜山寒亦睡,兀兀唤不醒。
飞流溅襟袖,匹练当桥横。
支筇聊散步,履蹈音微腾。
踏林碎寒玉,落叶干有声。
人境并怛化,顾视都幽情。
转厌尘市中,扰扰无时宁。
【注释】
①雪如露:形容雪花晶莹透亮,像露珠一样润湿透明。
②“空山”四句:诗人在静坐中看到明月从空中穿过,映照出清冷的山涧,溪瀑飞流而下撞击石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③“却疑”二句:诗人怀疑是远来的客人来访,自己打开柴门迎接。
④“门开”四句:月光洒进屋内,映照出院落南边的树木和花朵。
⑤悠然:安闲自在的样子。
⑥兀兀:困倦的样子。
⑦“飞流”二句:飞瀑流泉冲击衣裳,溅起水花,如同白色的绢带。
⑧支筇:拄着手杖。
⑨履蹈:穿着鞋子走路的样子。
⑩踏林:行走于树林之间。
⑪人境:人居住的地方。
⑫怛(dá)化:感怀、伤感。
⑬扰扰:纷乱不安的样子。
【赏析】
此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当时诗人在江州(今江西九江)为官。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中,独自一人欣赏自然美景,以及由此产生的感慨和遐想。
全诗以“与雪如露坐看月遂过前涧观瀑布”开头,描绘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面。诗人坐在空山之中,仰望皎洁的月亮穿过云层,映照出清冷的山涧,溪瀑飞流而下撞击石崖上发出清脆的声响。这种景象让人感到一种宁静和安详,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世的仙境。
诗人又描述了自己独自漫步于山林之间的情景。他拄着手杖,穿着鞋子,行走于树林之间,踏碎了地上的寒玉,也听见了落叶落地的声音。这些细节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他对这种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留恋之情。他觉得夜山虽然寒冷,但却能让人安然入睡;而外面的世界则充满了喧嚣和纷争,无法给他带来真正的安宁。这种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这首诗语言简练明了,意境优美动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入的感受,诗人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超脱尘世、追求自然之美的形象。他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使他成为了唐代诗歌史上的一位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