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昔降灾,天下困沉溺。
上巢下营窟,非不工避匿。
大鸟呼大兽,出与人相迫。
死者鱼鳖游,生者鸟兽食。
天生群圣人,畀各尽天职。
水平鸟兽去,用教民稼穑。
茫茫大地中,乃始有中国。
此岂托空言,要在奋神力。
蚩蚩者彼民,实具愚下质。
嬉游幸无事,事至徒叹息。
由来天下事,任者在豪杰。

【注释】

《杂诗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作于天宝四年(745),当时作者因避乱,在秦州(今甘肃天水县)一带生活了一段时间。此诗反映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和不满。

洪水:指黄河泛滥。
天下困沉溺:指天下百姓受难。
上巢下营窟:指鸟儿筑巢栖息在高处的洞穴里。
非不工避匿:不是没有巧妙的躲避。
出与人相迫:飞出来的大鸟与人相争。
死者鱼鳖游:死去的鱼鳖在水中游动。
生者鸟兽食:活着的鸟兽被吃。
天生群圣人,畀各尽天职:上天降下了众多的圣人,让他们各自尽到自己的职责。
水平鸟兽去:水退了,鸟兽都走了。
用教民稼穑:用来教导人民耕种、收割。
茫茫大地中,乃始有中国:辽阔的大地中间,才出现了中国。
此岂托空言,要在奋神力:这哪是空洞的话呢?关键是要奋发有为。
蚩蚩者彼民:那些愚昧无知的人。
嬉游幸无事:他们只是嬉戏游玩,幸而没有什么灾难。
事至徒叹息:等到事情发生时,才徒然叹息。
由来天下事,任者在豪杰:自古以来天下的事情,关键在于有才能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时期所作。他目睹了当地人民饱受战乱之苦,因此写下了这首《杂诗》,表达他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及对未来的希望与展望。

第一句”洪水昔降灾”,以洪水喻指战争带来的破坏与苦难。第二句“天下困沉溺”,进一步描绘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接着三句“上巢下营窟”,“非不工避匿”,表现了人们在困境中的求生本能与策略。然而第四句“大鸟呼大兽,出与人相迫”,揭示了战争不仅让人类处于困境,连天上的大鸟和野兽也无法幸免。最后两句“死者鱼鳖游,生者鸟兽食”更是将灾难的残酷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五六句“天生群圣人,畀各尽天职”,表达了一种乐观的态度——尽管世界遭受灾难,但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担起责任,解决问题。第七八句“水平鸟兽去,用教民稼穑”,描绘了战后重建的景象——人们努力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教导民众耕作与收获。

第九十句“茫茫大地中,乃始有中国”,通过对比广阔的天地来象征中国这片土地的来之不易。第十一十二句“此岂托空言,要在奋神力”,则表明这一切的成就并非凭空而来,而是需要有志之士积极进取,勇于担当。最后十三十四句“蚩蚩者彼民,实具愚下质”,“嬉游幸无事”,通过对普通人的描绘,反衬了英雄豪杰的存在,以及他们在危难时刻的勇敢和智慧。

整首诗通过对战乱后人民生活的描写,表达了杜甫对和平与安定的渴望。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英勇人物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坚定信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