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炎荒之锁钥,南控安南壤相错。距关一舍分茅岭,汉家铜柱高岝崿。
伏波峻业何峥嵘,英风万古震寥廓。当日楼船下交址,疾扫狂童等残箨。
二徵授首传京师,九真革面复疆索。郡县其地中土同,螳背安敢复张攫。
五季陵迟世多故,部领邪行乃横作。宋元帅征屡无功,包荒无乃太孱弱。
蛮夷犷悍本性习,朝廷驾驭藉方略。将帅岂乏英雄姿,推毂无能专委托。
有明英公亦人杰,功与伏波庶相若。中官继镇求珠犀,纨裤握兵拥帷幕。
遂令封豕肆狂噬,内地旁州恣侵掠。惜哉用武功不究,议祖捐之满台阁。
爵予世及用羁縻,国威如斯亦稍削。今代圣神御区寓,六合以内并包络。
况乃近地非辽绝,岁修贡职尤谨恪。我来行部视边徼,义取诸豫严关柝。
顾瞻前烈迹未湮,来者树立当奋跃。肯念平生马少游,畏此毒气熏蒸瘴乡恶。

【注释】

铜柱:指汉武帝征服南越时所立的铜柱。安南:今越南北部地区,是古代中国的南疆。分茅岭:即分茅岭,在贵州境内。汉家:指汉朝,西汉时期。岝(jiǎ)崿(nào):险峻。伏波:指东汉初年名将马援,字文渊,南阳人,以平定交趾功高,封马邑侯。楼船:指东汉班超征讨西域各国的军队。疾扫:迅速扫灭。狂童:指少数民族。九真:今广西一带,古为九嶷山以南的地区。中土:中原。螳背:形容敌人势单力孤。包荒:包容。宋元帅:宋朝名将岳飞曾被封为“武昌郡王”,后因秦桧和金国和议而罢军政职务,称“奉诏择居”。五季:指五代十国时期。陵迟:衰微。部领邪行:部下行为不端。横作:横行霸道。包荒无乃:如果国家宽容。宋元帅:南宋抗金名将岳飞被秦桧害死。犷悍:粗犷凶悍。朝廷驾驭:朝廷的驾驭。方略:策略。将帅岂乏英雄姿:难道将帅们缺少英勇豪迈的气概吗?推毂(gǔ):推举、推荐。无能专委托:没有人能专门负责。有明英公:明朝名将戚继光,号“威武”。亦人杰:也是一个杰出的人。功与伏波:功绩可以与汉代名将马援相比拟。中官:太监。继镇:接任镇守。求珠犀:请求购买珠宝犀牛角。纨裤握兵:穿着华丽的衣服,掌握军队大权。拥帷幕:包围着皇帝的帷帐。遂令:于是导致。封豕:猪圈,借指边患之地。肆狂噬:肆意吞食。内地旁州:指边境附近的州郡。恣侵掠:任意侵犯掠夺。惜哉:可惜啊。用武功不究:用武力解决问题而不加以追究。议祖:指对祖宗的做法表示不满。捐之:丢弃、抛弃。爵予世及:把爵位传给子孙。羁縻(jīmí):笼络安抚。国威:国家的威势。亦稍削:也有所削弱。来者树立当奋跃:现在的人应该奋发努力。肯念:怎能忘记?平生:过去的岁月。少游:年轻时的马援。畏此毒气熏蒸瘴乡恶:害怕这种瘴疠之气,使身体受到毒害。

【赏析】

《铜柱》是明代诗人王世贞的一首咏史诗,写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诗中通过歌颂汉代名将马援,讽刺了当时的腐败政治和民族矛盾。全诗分为四段,每段四句,共二十句。

第一段写铜柱的象征意义。诗的开头两句“铜柱”是汉武帝开凿西南夷道时所立,用以作为通商往来的凭证,象征着汉朝的强大和威武;“南控”则表明其控制的范围远达南海。接着,“距关一舍”说明距离京城很近,而“分茅岭”则是指离京城最近的一个关卡,从这里开始,汉朝的势力逐渐深入南方。“汉家铜柱高岝崿”一句,赞美了铜柱的高度和险峻,暗含汉朝的威德和力量是不可摧毁的。

第二段通过马援的故事来比喻当时的政治形势。马援曾经平定交趾,立下赫赫战功,被封为马邑侯。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满足,反而继续向边疆发展,最终因为得罪了权贵而被罢去军职。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明朝中期的腐败政治和将领们的无能,他们只注重个人的升迁和享乐,而不顾国家的安危。

第三段进一步描绘了当时民族关系的状况。马援虽然有功于国,但最终还是因为得罪权贵而被罢免,这反映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政治的腐朽。而那些权贵们却只顾自己的私利,不顾及国家的利益。这种状况导致了边疆地区的混乱和侵略者的横行无忌。

第四段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望。他希望人们能够吸取马援的经验教训,奋发向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同时,他也期待着能够看到真正的英雄人物出现,改变现状,使国家重新焕发生机。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既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又展示了他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