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头买棹趁春回,万树空嗟邓尉梅。
未到铜坑看绰约,且凭铁瓮一徘徊。
鹤铭沙迹终难辨,羊石雄风尚可猜。
鸥鸟容吾亲浩荡,不妨盛世老樗材。
【解析】
“江头”“不果”“回舟”“次镇江”等词,是诗歌的题眼。“拟寻邓尉梅花不果回舟次镇江”,诗人在春天来临之际,打算去寻找梅花,结果没有找到梅花就回到了船中,停泊在镇江。
第一句写春来江上的情景,诗人乘兴来到江头,准备买棹(桨)去寻梅。“春回”二字点明季节,表明诗人是在春季来到江头的;“趁”字说明诗人是趁着这大好春光出游的。第二句写江边空余的梅花。诗人在江头买了棹,准备乘船到邓尉山上去欣赏那美丽的梅花,可他到了邓尉山,却只见万树梅花,而不见梅花的踪影。“空嗟”二字,写出诗人失望的心情。第三句是说,既然没有看到梅花,那就只好在岸边徘徊,看看能否有所发现。
第四、五两句写诗人徘徊在岸边的情景。“铜坑”“铁瓮”二地都是有名的赏花胜地,诗人走到这里,自然想到这些地方一定有不少梅花。诗人登上岸,站在“铜坑”、“铁瓮”一带观察,想看一看这是否真的像人们传说的那样,有许多梅花。“看绰约”三字,用来形容梅花婀娜多姿、风神俊逸的样子。
第六句写诗人在“铜坑”、“铁瓮”一带徘徊的情景。诗人走到这里,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鹤铭沙迹”四个大字,于是便停下来仔细观察,想弄清楚这块石碑是不是刻着“鹤铭”。从这四个字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块石头很感兴趣。因为鹤是一种高雅的鸟类,所以诗人认为鹤应该在上面留下痕迹。而鹤又是一种长寿之鸟,所以诗人认为它应该长留人间。“终难辨”三个字,表明诗人对这块石头究竟是不是刻着“鹤铭”还是感到十分怀疑。
第七句写诗人在“铜坑”、“铁瓮”一带徘徊的情景。“羊石雄风尚可猜”,诗人站在岸边,看着那块石碑,虽然觉得它不像是刻着“鹤铭”,但还是想进一步探求它的来历。诗人看到石碑上有“羊石雄风”四字,便产生了联想:羊是羊毫之羊,雄风指英勇之风。羊毫是书法用具中的一种,羊毫笔写出的字,笔画有力而富有生气。“雄风”在这里指的是羊毫笔的气势。由此诗人联想到石碑上的这块石碑,应该是刻着羊毫笔的气派吧!
第八句是说,既然这块石碑上刻的不是鹤,也不是羊,而是一些难以理解的文字符号,那么它一定是一块有特殊意义的石碑。
第九句是说,既然石碑上有这样一些文字,那么它一定是一件非常珍贵的宝物了。
第十句是说,既然石碑上有这样一件宝物,那么这块石碑一定是出自名家之手了。
第十一句是说,既如此,那么这块石碑一定是名人所刻了!
第十二句是说,既然是名人所刻,那么这块石碑一定是一块不可多得的宝物了!
这首诗写景和抒情相结合,情景交融。前六句主要写景,后六句主要抒情。诗中的“江头买棹趁春回”,“未到铜坑看绰约”,“且凭铁瓮一徘徊”,“鹤铭沙迹终难辨”,“羊石雄风尚可猜”,等句子都表现诗人的情感。
【赏析】
此为宋末遗民张枢的一首咏梅绝句。张枢字天翼,自号梅屋道人,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亡后,元兵南下,张枢隐居于东阳山中,以吟咏自娱。张枢一生坎坷不幸,曾遭元朝迫害,流寓四方,屡受贬黜,但始终不肯屈服投降。此诗就是作者晚年避乱时所作。全诗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情景交融。诗中的“江头买棹趁春回”,“未到铜坑看绰约”,“且凭铁瓮一徘徊”,“鹤铭沙迹终难辨”,“羊石雄风尚可猜”,等句子都表现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