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不厌取途宽,百折登临欲上难。
石马昔时增气象,丰碑今日念衣冠。
莺愁落照啼高树,磬逐归云下佛坛。
极目可怜惟灌莽,为谁禁火食犹寒。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下面是对每一句的解释以及赏析:
清明日绕道登俞山谒墓
- 清明节时,诗人为了拜谒祖先的坟墓而绕道登上了俞山。
看山不厌取途宽,百折登临欲上难
- 在攀登的过程中,即使山路再宽阔,也会觉得困难重重。
- 这是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
石马昔时增气象,丰碑今日念衣冠
- 过去在山中看到的石马为这山增添了气势,如今虽然已看不到石马,但人们依然怀念那些为国捐躯的英雄们。
- 这里的“石马”可能是指古代的遗迹或雕塑,而“丰碑”则指的是纪念英雄们的纪念碑。
- 通过这两个词,诗人表达了对先烈的敬仰之情和对他们事迹的怀念。
莺愁落照啼高树,磬逐归云下佛坛
- 当夕阳落下时,鸟儿在高树上啼叫,似乎在为即将离去的人祈祷。
- 随着夕阳的落下,归云缓缓飘过佛坛,磬声也随之而起。
- 这里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哀伤的场景,表现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
极目可怜惟灌莽,为谁禁火食犹寒
- 放眼望去,只见一片荒芜的土地,令人感到凄凉无助。
- 这里的“灌莽”指的是被草木覆盖的土地,而“禁火食犹寒”则暗示着祭祀活动尚未结束。
-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墓地周围环境的感受,以及对祭祀习俗延续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清明节扫墓情景的抒情诗。诗人通过对山景的描述引出对祖先的追思,展现了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诗句中的景物描写生动具体,如“石马”、“丰碑”、“莺啼”、“归云”等,都为诗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哀伤的氛围。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间接地表达了对先人的缅怀之情。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传达了深沉的情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