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一片石,巉秀称奇绝。不使土附之,削肤仅存骨。
扪萝数十盘,宛转踞其脊。流云湿松杉,回绕佛坛出。
眼前无华岳,此亦去天尺。所以惯游人,不如乍来客。
佳人飘缟带,湘佩穿林陌。婉约故可怜,含凄况寒食。
春风吹古道,芳草眠残碣。车马虽复喧,荒原自空碧。
我能真赏见山灵,不独寻常寄游迹。钟声日暮下镫龛,迟却十年来面壁。

【注释】

昆山:山名,在今安徽。石:指山中巨石。巉(chán)秀:峭拔秀丽。土附之:泥土覆盖在上面。削肤仅存骨:岩石裸露露出骨骼。扪萝(mén luó):攀援着青藤、树枝等往上爬。宛(wǎn)转踞其脊:蜿蜒曲折地盘绕在山脊上。流云湿松杉:流云飘洒,湿润了松树和杉树。佛坛:佛寺。去天尺:离天上只有一尺之隔。所以惯游人:那些经常游览的人。不如乍来客:那些刚到此地的客人。缟带:白色丝带。湘佩:湘妃竹做的佩饰。穿林陌:穿过树林的小路。婉约:委婉含蓄。含凄:充满悲凉之情。况寒食:况且是寒食节。古道:旧时的道路。芳草眠残碣:芳草覆盖着倒塌了的碑碣,即“荒草没碑”。古道:古老的道路。车马:车辆和马匹。复喧(xuān):又喧闹。钟声:寺庙里敲钟的声音。下镫(dèng)龛(kān):敲铁铸的铃铛。下镫,打铁铺的铜锤。灯龛,佛殿前供人休息或礼赞佛祖的小木台。迟却:耽误了。十年来面壁:指苦行僧十年如一日的坐禅生活。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山景的诗,全诗写尽山之美,也写出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态度。

首联“昆山一片石,巉秀称奇绝”两句,先总括地描写了昆山山的壮丽景色。“巉秀”二字,既形容山石的峻峭,也表现了山势的雄伟。接着用“不使土附之,削肤仅存骨”,形象地描绘了山的险峻。这两句诗把山比作美人,以美人比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陡峭、突兀峥嵘的特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赞美之情。

颔联承上启下,“扪萝数十盘,宛转踞其脊”两句,进一步描绘出山中的景象。诗人从山脚下开始攀登,攀上了几十盘的青藤和树枝,迂回曲折地盘旋在山崖之上。这一联诗通过“扪萝”、“宛转”和“踞其”几个动词的使用,把山中幽深迷离、曲折蜿蜒的山路写得栩栩如生。而“流云湿松杉,回绕佛坛出”二句,则把山中云雾缭绕的美景和佛殿的庄严神秘相得益彰地展现出来。这一联诗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山中的云和松杉写得仿佛有了生命似的。而“回绕佛坛出”,则把山中的云雾和佛阁联系起来,表现出山中云雾萦绕、佛阁耸立的壮观景象。

颈联“眼前无华岳,此亦去天尺”两句,诗人由眼前的景色联想到远处的华山。他感叹眼前的山峰虽然高大雄伟,但也只不过是与天相近而已。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高山峻岭的独特审美体验和感受。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高山峻岭的敬畏之情。

尾联“所以惯游人,不如乍来客”两句,诗人以“惯游人”和“乍来客”作对比,强调了新到此地的人们所感受到的美景更加让人惊叹不已。最后一句“佳人飘缟带,湘佩穿林陌”则是诗人对佳人的描绘,将她那飘逸的衣带和佩戴的首饰都描绘得如同山水中的美景一般。整首诗通过对山川美景的描绘和对游人感受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