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重实学,今人盗虚声。
窃取糟粕馀,富贵博恩荣。
衣锦夸闾里,策肥动公卿。
譬如三春花,转瞬萎荒城。
岂知松与柏,终古性常贞。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诗歌中的语言特色,最后准确概括作品的主题及思想情感。“四围峰峦秀峛崺翠屏长中有读书人结庐山之阳笺注搜毛郑典谟溯虞唐敢道知希贵惟恐学业荒相彼幽谷兰无言只自芳”的意思是四周的山峰秀丽而险峻;翠绿的屏障长满了青苔,中间有个读书人住在庐山的南面,注释了毛郑典谟,追溯到了虞舜和唐朝,他不怕别人耻笑,只是怕自己的学业荒废;“古人重实学,今人盗虚声”的意思是古代的人重视实际学问,现在的人窃取虚假名声;“窃取糟粕馀,富贵博恩荣”的意思是窃取那些无用的东西,只是为了获得富贵与荣耀;“衣锦夸闾里,策肥动公卿”的意思是穿着华美的官服在乡里夸耀,策马奔驰于朝廷显位高;“譬如三春花,转瞬萎荒城”的意思是就像春天开放的花朵,转瞬之间就凋零枯萎了一样;“岂知松与柏,终古性常贞”的意思是哪里知道松树和柏树,它们总是保持着永恒的本色。

【答案】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诗中以“读书人”为线索,通过对比手法将诗人对现实社会风气的批评,以及自己不随俗的高尚志向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以“读书人”为核心,通过描写读书人的言行来揭示社会现状和人心所向,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也体现了诗人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高尚品质。

首句“四围峰峦秀”,描绘了庐山的壮丽景色。接着用“秀”“长”“中”三个叠词来形容读书人居住的地点,表现了读书人居住地环境的优美。“读书人”作为中心词贯穿全诗,既指庐山上的读书人,也指作者本人。“笺注搜毛郑典谟溯虞唐”五句,从历史典籍的角度,阐述了作者对读书人的崇敬之情:他们不仅精通儒家经典,而且追溯到上古的虞舜和唐朝。“敢道知希贵”六句,表达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读书人的批判:他们追逐名利,不注重学问修养。

后四句则通过对比手法,进一步揭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前两句“窃取糟粕馀,富贵博恩荣”,讽刺了当代读书人追逐功名利禄的现象。“衣锦夸闾里”两句,描写了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如何炫耀自己获得的荣华富贵。“譬如三春花,转瞬萎荒城”两句,比喻了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就像春天盛开的花朵,一旦凋谢就什么都没有了。“岂知松与柏,终古性常贞”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读书人的深刻理解和高度赞扬:真正的读书人,无论环境怎样恶劣,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本性。

这首诗通过对当前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读书人品格的赞扬,表达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关心人民疾苦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追求真理、坚持信念的高尚品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