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鱼院外即通津,转粟千艘压水滨。
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柁楼人。
【注释】
金鱼院:指临安(今杭州)内侍省。即通津:即“通津驿”,在今杭州市。转粟千艘压水滨:转粟,转运粮食到临安。
年少女墙随意望:少女指的是宫女,墙是内宫的围墙,她可以随意眺望外面的情况。
缝衣恰对柁楼人:缝衣,指缝纫女工。柁楼,指舵楼,古代船只上用来指挥方向的地方,位于船头。
【赏析】
《鸳鸯湖棹歌》,又名《鸳鸯湖棹歌》《鸳湖曲》。唐教坊有《鸳鸯湖棹歌》曲,为教坊大曲。《乐府诗集·近代曲辞二》载有《鸳鸯湖棹歌五首》,这是其中第一首。这首诗写一位宫女在金鱼院外的转粟(转运粮米到临安),看到年少女墙随意望着外面的情况,以及缝衣恰对舵楼的人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思乡之苦和怀恋之情。全诗语言通俗,情真意切,形象生动。
首句“金鱼院外即通津,转粟千艘压水滨”,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金鱼院是内廷禁苑中的一座宫殿,即通津驿,在今天杭州城北灵隐路附近。转粟,是指把粮食从金鱼院运到通津驿。这里说的是金鱼院外即是通往京城临安的交通要道,成千上万艘运送粮食的船只停泊在岸边。“压水滨”三字,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船只之多,可见战事的严重。
次句“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舵楼人”,描写的是金鱼院外的场景:一个年轻轻的女子靠在城墙上,眼望远方,神情专注。这女子大概是在思念家乡吧?她的身旁,恰好有一个正在缝制的妇女,正对着舵楼的方向忙碌着。(这里的“舵楼”指船上的瞭望楼)这两句通过“年少女墙”这一细节,表现了这位女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而“缝衣”与“舵楼”相对,则更显出她的孤独和凄凉。
第三句“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舵楼人”,重复前两句的意思,但语气更加委婉细腻。这两句诗既写出了女子的孤寂无聊,也表现出了她的多愁善感。
最后一句“年少女墙随意望,缝衣恰对舵楼人”,是全诗的总结性句子。这一句中,“年少女墙”与前面的“金鱼院外”照应,“缝衣恰对舵楼人”与前面的“缝衣恰对舵楼人”照应,使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完整。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朴素的手法,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一个女子倚在城墙上,遥望着远方,眼中含满了思念之情;旁边,一位正在缝制衣物的妇女,也正对着远处的船楼忙碌着。这幅画面虽无华美的辞藻,却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哀怨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