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县忽离群,兵车谅未闻。
揭竿真草草,暴骨竟纷纷。
秋隔苕花岸,心悲建业云。
遥思于役意,不为武夷君。
【注释】
闻:听说,这里指听到。戴敬夫:诗人的朋友,名不详,越人,入闽后在建安(今福建建瓯)作官。湖县:泛指建安县一带。兵车:指运送士兵的战车。谅:大概、将近。揭竿:指起义军举起竹竿,表示义军已起。真草草:真的很粗心,大意。暴骨:暴露的尸骨。竟纷纷:竟如此众多。苕花岸:苕溪岸边。心悲:心里悲伤。于役:远征或服役。武夷君:武夷山,在福建省北部,为著名的道教圣地。
【赏析】
此诗是一首七律,首联两句叙事,颔联两句写景,颈联两句写情,尾联两句抒情。从整体来看,全诗脉络贯通,层次井然,感情深沉。
这首诗开头二句“湖县忽离群,兵车谅未闻”,说的是友人由越入闽,远离家乡。这一句看似平常,却蕴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湖县”即建宁府,是当时的政治中心所在地。友人突然离开这个政治中心,远离家乡,自然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和议论。而诗人对此却置之不理,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离群”,既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心,也表现出自己随遇而安的性格。然而接下来的“兵车谅未闻”一句,却让人感到了一种莫名的恐惧和忧虑。原来,友人刚刚到达建宁府,就面临着战争的威胁。这种突如其来的危险,无疑是令人惊恐万分的。而诗人却能够泰然处之,这不得不让人感叹他的豁达和从容。
颔联“揭竿真草草,暴骨竟纷纷”两句,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补充和扩展。“揭竿”,是指起义军举起武器起义反抗。这里的“草草”二字,既写出了起义军起义仓促、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又表现了他们那种急于求成、急于行动的心情。“暴骨”,则是指那些在战争中被杀死或被俘的士兵的尸体暴露在战场上。这里的“纷纷”二字,既写出了战场的惨烈,又表现了士兵们的悲惨命运。这两句诗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生动地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的摧残。
颈联“秋隔苕花岸,心悲建业云”两句,是写诗人自己的心情和感受。“秋隔”二字,写出了秋天的萧瑟和荒凉;“心悲”二字,则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和无奈。这里的“苕花岸”指的是苕溪岸边,是诗人曾经游览过的地方。而“建业云”则是建康城的象征,也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地方。这两个地方的分别,无疑给诗人带来了深深的失落感。他看着那曾经熟悉而又陌生的风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强烈的悲伤之情。这种情绪,不仅来自于对过去的怀念,更来自于对未来的担忧和忧虑。
最后两句“遥思于役意,不为武夷君”,更是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里的“于役意”指的是诗人对朋友远赴边疆的忧虑之情;“武夷君”则是指武夷山上的神灵,传说中能保佑人们平安无事。这里的“不”字,既是对武夷神的质疑,也是对自己情感的表达。诗人通过这一反问,表达了他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痛苦的恐惧以及对和平的渴望和追求。同时,这也是对那些在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人们的一种哀悼和纪念。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叙述、对战争的描述、对历史的回忆以及自己的情感抒发,展现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它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有鲜明的个人色彩;既有历史的沧桑感,又有现实的关切感。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富有哲理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