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
注释:
- 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阅读张杨园先生写的《补农书》。
- 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学者急于追求生计,难道是因为担心不够吃吗?急治生:急于追求生计。
- 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衣食没有什么要求,才能保持简朴的生活。
-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进入社会重视廉洁和耻辱,务本注重谷物和粮食。
- 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养心也养身体,保护自己就像保护玉石一样。
-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如果玉石碎了,就无法再完整了,失去的身体无法赎回。
- 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桑田的变化有典型,种植农作物就像先知先觉的人一样。
-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杨园并不是农家,而是进行整理编纂的。
- 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恐怕士人的习俗已经改变,想要恢复古人的风气。
-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带着经书本来可以锄草,《汉书》挂在牛角上。
- 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自古以来的英雄人物,大部分都是同时从事耕种和读书。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所作,内容主要是赞美农民辛勤劳作,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古代文人墨客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对比现代与古代的生活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勤劳、节俭、读书等美德的推崇和怀念。
诗的第一句“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表达了学者急于追求生计的原因,不是为了担忧物质不足,而是为了能够过上简朴的生活。第二句“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点,强调只有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才能保持简朴的生活。
第三至六句“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则进一步阐述了这些观点。这里强调了在社会中要讲求廉耻(道德品质),注重根本问题(农业)。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如同保护自己的宝贵财物一样。
第七至十句“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则是对前文的进一步发挥。这里用玉石破碎不能复原来比喻身体的丧失是无法挽回的,而桑田的变化则象征着世事的无常。最后两句“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则是对前文的总结和展望。这里指出杨园并不是农家,而是进行整理编纂的;但恐怕现在的士人已经忘记了古人的风雅。因此,作者想要恢复古人的风气。
这首诗通过对农民生活的赞美和对士人风雅的怀念,传达出了一种对简朴生活和道德品质的追求。这种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