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琰
我们来翻译这首诗: 武林晤钱松南,《文选》烂,秀才半,前人之言岂河汉。后来文士卑六朝,輘嬴轹刘追陶姚。那知高论起风雅,徒使落笔空枝条。华实自相因,根植可抒藻。巍巍《文选》台,屹立不易倒。东坡解事薄小儿,恐亦耳食未深讨。读书种子得义门,河源本会寻昆仑。剬经缉史有余力,乃复来闯曹刘藩。目中一字不轻放,欲使临文绝影响。从兹论辨始见真,譬若片言折堂上。吟才今日传湘灵,夜照太乙然藜青。十年好古有元本
注释: 1. 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阅读张杨园先生写的《补农书》。 2. 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学者急于追求生计,难道是因为担心不够吃吗?急治生:急于追求生计。 3. 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衣食没有什么要求,才能保持简朴的生活。 4.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进入社会重视廉洁和耻辱,务本注重谷物和粮食。 5. 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养心也养身体,保护自己就像保护玉石一样。 6. 玉碎难再完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考生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诗句中重要信息,然后进行概括总结,最后进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农夫耕种、播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农政思想。 【答案】 译文: 地员分辨土质情况,管子精画规划田地。大体分三等,第一等有庄稼长到七尺高。依据土质判断土深
这首诗是张杨园先生补农书的序言,他以农民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的变迁。 首句“或曰古四民,最苦农在野”。这是作者开篇的第一句,也是整篇文章的主题句,他通过这句话表达了自己对于农民在社会中地位的思考和感慨。他认为,虽然古代的四种职业(士、农、工、商)中,农民的地位最为低下,但他们却是社会的基础,是最需要被尊重和关爱的群体。 “佃种食余粒,年丰亦患寡”。这句诗描述了农民的生活状态,他们辛苦地耕种土地
这首诗是明朝诗人杨基的《读张杨园先生补农书作》。下面是诗句和译文: ``` 殷勤说重农,农夫正在外。 今年岁不登,未得餍粗粝。 八口既嗷嗷,百事皆昧昧。 种谷已无成,出门走相丐。 回看市井中,昂昂坐牙侩。 贩籴且为豪,居奇何足怪。 或又为吾言,眼前见成败。 不知此天灾,人事贵预备。 安得如《农书》,精详有校计。 吾愿为老农,教稼课殿最。 ``` 译文: 你如此热心地强调农业的重要性
【解析】 1.本诗是一首咏史抒怀的小诗。诗人在游览太湖时,夜雨过后,听到疏钟之声,看到过枫桥,于是想到了两位前辈:渔洋和尧峰。“爱煞”意为非常喜欢。“烟鬟镜黛拥寒潮”中的“鬟”指发髻,“镜黛”借指女子的眉眼妆饰,“寒潮”指江水。全句意为喜爱他们那如烟鬟和镜黛一般美丽的风姿,拥着寒冷的江水。 2.“舟经太湖指点湖山怀渔洋尧峰二前辈”,此句写诗人经过太湖时的所见所闻。从“指点”二字可知
注释: 峻绝尧峰耸碧漪,洞庭春好费相思。 轻帆一夜西风度,霜满山园唱橘枝。 峻绝的尧峰高耸入云,湖面上泛起碧波荡漾。春天的洞庭风光美好,令人陶醉不已,让人不禁思念起远方的渔洋尧峰二前辈。 夜幕降临时,一叶轻帆在西风中飘荡,船上的人儿望着洞庭湖上的景色,心中充满了对尧峰二前辈的思念之情。 洞庭湖边的小路上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白霜,而那些橘树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橘子,它们仿佛是大自然的歌唱家
学者急治生,岂为忧不足。衣食无所求,乃得立边幅。 入世重廉耻,务本贵菽粟。养心亦养身,保身如保玉。 玉碎难再完,身失焉能赎。桑田有典型,种爇若先觉。 杨园非农家,排纂到耕牧。殆恐士习移,欲将古风复。 带经本可锄,《汉书》挂牛角。从来英雄人,大半兼耕读
《文选》烂,秀才半,前人之言岂河汉。后来文士卑六朝,輘嬴轹刘追陶姚。 那知高论起风雅,徒使落笔空枝条。华实自相因,根植可抒藻。 巍巍《文选》台,屹立不易倒。东坡解事薄小儿,恐亦耳食未深讨。 读书种子得义门,河源本会寻昆仑。剬经缉史有余力,乃复来闯曹刘藩。 目中一字不轻放,欲使临文绝影响。从兹论辨始见真,譬若片言折堂上。 吟才今日传湘灵,夜照太乙然藜青。十年好古有元本,肯夸明月遗秋萤
疏钟夜雨过枫桥,邓尉看梅泊画桡。 爱煞渔洋好风调,烟鬟镜黛拥寒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