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员辨土宜,管子精擘画。大略分三等,有施长七尺。
以之测土深,高下定为格。其次亢仓子,遗言亦可绎。
耕道计手足,苗行审强弱。差不许毫厘,皎若别黑白。
匪独《豳风图》,可以绘殿壁。人满既可忧,生事又相迫。
与其算锱铢,毋宁辨菽麦。樊迟非小人,学稼今上策。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考生要通读全诗,理解诗意,在此基础上把握诗句中重要信息,然后进行概括总结,最后进行赏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结合具体内容和手法进行分析。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通过描写农夫耕种、播种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的农政思想。
【答案】
译文:
地员分辨土质情况,管子精画规划田地。大体分三等,第一等有庄稼长到七尺高。依据土质判断土深,用高度定出标准。第二等是亢仓子的土地,遗言也值得研究。根据耕种的方法计算人的劳动强度,根据苗的生长情况确定种田的人力物力。不容许有一点差错,好像分辨黑白一样清楚。这不只是《豳风图》,可以绘制在殿壁上。人口太多就令人忧虑,生产的事情又迫在眉睫。与其斤斤计较,不如分辨豆类作物。樊迟并非小人,学习稼穑是最正确的选择。
赏析:
这是一首咏叹农事的七言律诗。首联先总写农人耕作时辨别土地的情形,接着分别叙述“管”和“亢仓子”的土地以及如何耕种。颔联写“管”的土地,颈联写“亢仓子”的土地,尾联则指出学稼的重要性。全诗以记叙为主,议论为辅,结构严密,层次分明。
首联“地员辨土宜,管子精擘画”。诗人首先描绘了一幅农夫耕种的画面:农夫们来到土地上,开始他们的耕作,他们根据土地的肥瘠来种植不同种类的粮食,这就是“地员辨土宜”,而“管子精擘画”则是对这一行动的肯定。
颔联“大略分三等,有施长七尺”,诗人接着描述了农夫们对于土地的精细处理方式,他根据土地的肥瘠程度将其分为三等,然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种植什么样的庄稼,这就是“大略分三等”。
颈联“以之测土深,高下定为格”,“其次亢仓子,遗言亦可绎”,诗人进一步描述了农夫们如何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耕种。他根据土地的深度来判断种植的高度,这就是“以之测土深”;他又根据土壤的肥瘦程度来进行施肥,这就是“高下定为格”。同时,他还从“亢仓子”那里获得了许多关于农业技术的信息,这些信息都可以被用来指导农业生产。
尾联“匪独《豳风图》,可以绘殿壁”“其生事又迫在眉睫”,诗人最后总结了自己的农政思想。他认为只有农民自己才能真正理解并实践这些知识,因此他们应该学习农耕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同时,他还指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那就是必须解决好人口问题,因为人口过多会带来很多问题。
这首诗是一首咏叹农事的七言律诗。诗人以农夫为对象,记录了他们在耕作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他不仅详细描述了农民们在土地上劳作的场景,还对他们如何根据土壤的不同情况进行种植进行了描述。此外,他还提出了农民应该学习农耕技术的观点,强调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