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龙抉壁入,破壁复飞去。
龙去壁已穿,介然用成路。
当门立大佛,乍见心疑怖。
石泐面如削,曾向梦中遇。
过此入深隧,秉爝遂暗度。
俯行尻益高,相呼不相顾。
一隙忽生明,目开夜响曙。
不知出何山,奇险更难步。
手中得葛萝,足下生松树。
蜿蜒攫爪痕,是我题名处。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和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再进行语言表达的赏析。注意要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关键词等进行具体分析。

第①句:寿圣院西南石壁上有龙洞出入里许。此句是写石壁之上的龙洞,龙洞中神龙进出。“石壁之上”表明了地点,“有龙洞出入”表明了龙洞的存在,“里许”表明了距离之近,龙洞在很近的地方。

第②句:神龙抉壁入,破壁复飞去。此句是写神龙从龙洞中出来。“神龙”是比喻,暗指佛像;“抉壁入”表明了动作,“破壁”表明了结果,“复飞去”表明了结果,神龙从龙洞中出来后又飞去了。

第③句:龙去壁已穿,介然用成路。此句是写经过时间,龙洞被神龙凿穿了,形成了通道。“龙去”表明了时间,“穿”表明了结果,“成路”表明了结果。

第④句:当门立大佛,乍见心疑怖。此句是写看到门上站立的大佛,心中感到恐惧。“大佛”表明了对象,“乍见”表明了时间,“心疑怖”表明了心理活动。

第⑤句:石泐面如削,曾向梦中遇。此句是写大佛的面部已经风化到像石头一样,我曾经在梦中遇见过它。“石泐面”表明了状态,“如削”表明了程度,“曾向梦中遇”表明了心理活动。

第⑥句:过此入深隧,秉烛遂暗度。此句是写通过这个隧道进入更深的区域,手持蜡烛继续前行。“入深隧”表明了位置,“秉烛”表明了工具,“遂”表明了结果。

第⑦句:俯行尻益高,相呼不相顾。此句是写行走时臀部越来越高。“俯行”表明了动作,“尻益高”表明了结果,“相呼”表明了动作,“不相顾”表明了心理活动。

第⑧句:一隙忽生明,目开夜响曙。此句是写在缝隙中忽然出现了亮光,眼睛睁开后看见天色已亮。“隙”表明了地点,“忽生明”表明了结果,“目开”表明了时间,“夜响曙”表明了结果。

第⑨句:不知出何山,奇险更难步。此句是诗人的自问,不知道是从什么地方出来的,这里的山奇险难以攀登。“出”表明了动作,“何山”表明了疑问,“难步”表明了结果。

第⑩句:手中得葛萝,足下生松树。此句是写手中得到了葛藤,脚下长出了松树。“手中得”表明了结果,“得葛萝”表明了结果,“足下生”表明了结果,“松树”表明了结果。

第⑪句:蜿蜒攫爪痕,是我题名处。此句是写曲折盘旋的藤蔓抓住了爪子的痕迹,这是我题字的地方。“蜿蜒”表明了状态,“攫”表明了动作,“爪痕”表明了结果,“是我题名”表明了结果。

【答案】

译文:寿圣院西南石壁上有龙洞,里面居住着神龙。神龙钻出洞来之后,便飞走了(我)跟随在后面。神龙离开洞穴后,墙壁已经被凿开了,形成了道路。在门的正前方立着一个大佛,当我突然看到它时,心中感到恐惧。石头磨损后表面像是被削平了,我以前曾经梦见过它(我梦到的佛像)。走过这里进入更深处的地方,手里拿着蜡烛继续前行。低头行走时臀部越来越高,互相呼唤却不再相互顾盼。突然间出现光亮,我的眼睛张开看到了天已经亮了起来。我不知道这佛像是从什么地方来的,这里的山非常奇特且险峻难以攀爬。我手中的葛藤得到了它(我找到了葛藤),脚下生长的是松树。那些曲折盘旋的藤蔓抓住了爪子的痕迹(这些痕迹是我留下的记号)。赏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景:“寿圣院西南石壁上有龙洞出入里许。”描写了寿圣院西南石壁上有龙洞,神龙出入其中。颔联写意:“神龙抉壁入,破壁复飞”。描绘神龙从石壁上进入龙洞,然后又从洞中飞出来。颈联写情:“龙去壁已穿,介然用成路。”描绘龙飞出洞后,石壁上的洞就打通了,形成了一条道路。尾联抒情:“当门立大佛,乍见心疑怖。”描绘当门立着一座大佛像的时候,作者看到佛像时心生恐惧的感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