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如巧匠,洞山斫山骨。
要使海可穿,漏此月中窟。
势若猿臂伸,矫甚龙角突。
安知鸿蒙前,一一斧斤伐。
山灵偶出音,引流透一发。
下视谁当扪,震掉郁咆勃。

天桥

天工如巧匠,洞山斫山骨。

要使海可穿,漏此月中窟。

势若猿臂伸,矫甚龙角突。

安知鸿蒙前,一一斧斤伐。

山灵偶出音,引流透一发。

下视谁当扪,震掉郁咆勃。

【注释】:

天工:天然的造化。

巧匠:精巧的工匠。比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斫(zhuó):砍。

海:大海。

月中窟:即月球上的阴影部分,也称为“月球坑”。

势若猿臂伸:形容山石的形状像猿猴的手臂一样伸展开来。

矫甚龙角突:像龙的角那样弯曲、突出。

鸿蒙:天地未开之前。古人认为天地形成之前,一片混沌,没有明确的分际,故称“鸿蒙”。

一发:指头发。这里用来形象地表示微小之处。

扪(mén):触摸。

震掉:震动、摇动。形容山体受撞击时的颤动声。

郁咆(páo)勃:形容山体因受撞击而发出的怒吼声。

【赏析】:

《天桥》是一首咏赞天桥的诗。它以生动的形象和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绘了天桥壮丽的景色和宏伟的建筑,表达了诗人对天桥的赞美之情。

首句“天工如巧匠”,直接点明了天桥的建造者是大自然的杰作,如同巧匠精心雕刻而成。这里的“巧匠”既指自然的造化,也暗指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第二句“洞山斫山骨”,则进一步描绘了天桥的独特造型,仿佛一座大山被凿成了一条通道,让人叹为观止。

接下来的四句,诗人以夸张的手法,将天桥比作猿猴的手臂、龙角,生动地展现了其雄伟与奇特。同时,诗人又用“要使海可穿”、“漏此月中窟”等词语,巧妙地表达了天桥的宏伟规模和深邃内涵。

诗人以“山灵偶出音,引流透一发”来形容天桥的神奇之处,仿佛有神奇的力量在推动着水流,将天桥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下视谁当扪,震掉郁咆勃”则形象地描绘了站在天桥上的人,会感受到山体的震动和呼啸之声,让人不禁为之震撼。整首诗充满了对天桥的赞美与敬畏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