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既殊绝,复此山月升。
月高已到地,举头见崚嶒。
白云展素练,如雪还如缯。
其气欲碍月,究竟力不胜。
谓山得静体,清竫无摧崩。
谓云了无物,生灭时相仍。
可灭自不灭,静者动所凭。
相忘更相待,璧月悬宵镫。
夜定万窍寂,所见得未曾。
欲发广长舌,妙理吾何能。
【注释】四月十五:农历每月十五日。
见点苍山:看见苍山。点苍山在今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主峰太和峰海拔4129米。
绵:形容云彩像细绢那样连绵不断。
练:白色丝绸的意思。
与月色相丽:指山中云彩和月色交相辉映。
殊绝:极不相似。
好山既殊绝:既然这好山与一般的山不同。
复此山月升:在这苍山之上,又见到一轮明月升起。
月高已到地:月亮升高到了天上。
崚嶒:形容山峰陡峭峻拔。
素练:白色的绸带。
缯:同“缯”,丝织品。
其气欲碍月:它那气势似乎要挡住月光。
究竟力不胜:终究是力不能及。
谓:以为。
静体:静止的体态。
清竫:清澈明澈。
无摧崩:不受摧毁破坏。
谓云了无物,生灭时相仍:认为云是没有东西,生灭变化就像四季更替那样不断进行着。
可灭自不灭:可以消失的东西却不是真正消失。
动所凭:动静所凭借的东西。
相忘更相待:忘却了却又相互等待。
璧月悬宵镫:像玉璧一样的月亮高悬于空中,犹如夜间照明的灯。
万窍寂:所有孔窍都寂静无声。
所见得未曾:所看到的一切从未有过。
广长舌:比喻佛法无边广大。
妙理:深奥的道理。
吾何能:我又能做什么呢?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苍山之月与白云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首二句写苍山、白云、月色三者互相辉映的景象。前一句写苍山之美,后一句写云之美,二者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了一个美丽的画面。这种美景让人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力量。
中间六句则进一步描绘了苍山、白云、月色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前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苍山与白云之间的差异;后四句则通过对云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敬畏之情源于对大自然的深深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追求。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苍山上月、白云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总结和升华。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和赞美,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领悟。这种思考和领悟使他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一颗平静的心态和坚定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