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巂资屏障,周戎疆索分。
河声喑万马,岭势勒千军。
大树威犹震,夷巢净不氛。
娵隅问何物,蛮语纪初闻。

大树堡晤王若愚参军

越巂资屏障,周戎疆索分。
河声瘖万马,岭势勒千军。
大树威犹震,夷巢净不氛。
娵隅问何物,蛮语纪初闻。

注释:

  1. 越巂:地名,位于今云南境内的一处区域。
  2. 资障(zhàn):防御工事,屏障。
  3. 周戎:泛指周围边境的军队。
  4. 喑:声音低沉,形容寂静或无声。
  5. 岭势:山势,指山脉。
  6. 娵隅(xù yú)问何物:从山坳中向远处发问,寻找答案。
  7. 蛮语:指少数民族的语言,这里特指西南少数民族的语言。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展示了边疆的军事布局和边远地区的自然风光。诗人吴为楫以雄浑的笔触,将越巂的地理特点、周边的边防状况以及山川的壮丽景色生动地展现出来。诗中的“河声瘖万马”和“岭势勒千军”等句,不仅形象地刻画出了战场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定、边防巩固的深深忧虑。

首句“越巂资屏障,周戎疆索分”,便勾勒出一幅边疆的宏大景象,越巂作为屏障之地,其地势险要,如同一道天然的防线,而周围的周戎则是这片土地的敌人。这里的“疆索分”暗示着战争即将到来,边境上的局势复杂且紧张。

“河声瘖万马,岭势勒千军”,通过“河声瘖”与“岭势勒”这两个词组,诗人巧妙地传达了一种静谧却又不失紧张的氛围。河流的寂静象征着战前的宁静,而山峦的峻峭则预示着即将来临的战斗。这两句既展现了自然景观的壮美,也暗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严峻。

“大树威犹震,夷巢净不氛。”诗人通过对大树的形象描写,传递出一种力量与威严,同时也反映了边疆人民在战争中的生存状态。虽然环境艰苦,但人民依然坚韧不拔,保持内心的平和。

尾句“娵隅问何物,蛮语纪初闻。”以一种好奇而又神秘的语气结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以及对语言交流的兴趣。这里的“娵隅”(山坳中的小角落)和“蛮语”(指少数民族的语言)都带有一种探险的色彩,使得整首诗歌更加富有想象空间和探索意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边疆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安宁和民族和谐的深切关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