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高岩上,凌虚别有天。
漫将山作屋,还就石为山。
树色森遐坂,风声咽细泉。
下方人不见,占断白云边。

大石屋

结构高岩上,凌虚别有天。

漫将山作屋,还就石为山。

树色森遐坂,风声咽细泉。

下方人不见,占断白云边。

译文:
大石屋,位于高耸的山岩之上,凌空而立仿佛别有天地。
随意地把山当作屋子,却反而用石头建造了一座小山。
远处林木茂密,仿佛是遥远的山坡;微风拂过,泉水声在细碎中似乎哽咽低吟。
站在下方的人看不到山顶,只能占据着这一片白云般的天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图,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诗人通过巧妙的比喻和生动的描绘,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和宁静。

首句“大石屋”,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大石屋的高大、雄伟的形象。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大石屋形容为“凌虚别有天”,仿佛是一座独立的宫殿,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描绘手法既突出了大石屋的高大、壮观,又为下文的展开奠定了基调。

诗人进一步描绘大石屋的景象。“漫将山作屋,还就石为山”,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揭示了大石屋的独特之处。这里的“漫”字,既传达了诗人随意而为、无拘无束的情感,又暗示了大石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而“还就石为山”,则形象地展示了大石屋的建筑风格,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

第三句进一步丰富了大石屋的背景和特点。“树色森遐坂,风声咽细泉”,通过对树木茂盛、风声细微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悠然自得的氛围。这些细节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大石屋的独特魅力。

最后一句则是对大石屋位置和地位的概括。“下方人不见,占断白云边”,表达了大石屋的高远和神秘,仿佛是人间仙境一般。同时,这句诗也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敬畏之情,以及对超然物外境界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大石屋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同时,这首诗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欣赏和领悟自然的窗口,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保护我们身边的自然环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