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坑兵销长城筑。天下苦秦几上肉。纷纷攘臂争一呼。
淮阴壮士甘穷途。布衣仗剑来都市。亭长晨炊少年訾。
谁知慷慨哀王孙,不在须眉在女子。斩蛇道中老妪哀。
垂钓城下漂母来。君臣遭遇皆奇绝,一知气数一怜才。
䌟絖终日依淮浦。壶飧解劳风尘苦。物色已居滕公先,意气终羞绛灌伍。
一饭殷勤讵望酬。千秋庙貌临清流。我来吊古重惆怅,双双翠羽鸣啾啾。
君不见鸟尽弓藏良将死。皓首功名同白起。长乐受缚谁为怜。
吕后何如漂母贤。
漂母祠,位于江苏淮安市的淮阴区,是纪念一位以浣洗为生的妇人的地方。她的慷慨与智慧对韩信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儒坑兵销长城筑”:这句描述了秦国的强大和对百姓的剥削,以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宏伟工程长城的修筑。这里的“儒坑”指的是对读书人的残酷压迫,而“兵销”则反映了秦朝对士兵的无情消耗。
“天下苦秦几上肉”:表达了人们对秦朝暴政的深深厌恶,将秦朝比作桌上的肉,暗示其易得且不珍惜。
“纷纷攘臂争一呼”:形容人民纷纷起义,声援反抗秦朝的统治。这里的“攘臂”意味着挥舞手臂,表现出人们的激动和决心。
“淮阴壮士甘穷途”:描绘了韩信年轻时的志向和抱负,尽管处于困境,他仍然坚持追求理想。这里的“穷途”指的是走投无路的境地,但韩信却选择了一条充满挑战的道路。
“布衣仗剑来都市”:反映了韩信虽然贫穷,但仍有勇气和决心,带着布衣和剑来到繁华的城市。这里的“仗剑”象征着他的英勇和决心。
“亭长晨炊少年訾”:描述了亭长的早班生活,早晨烧饭供人,同时也暗指韩信年少时的艰辛。这里的“訾”,意为称赞,但在这里也带有讽刺意味,因为亭长的生活并不轻松。
“谁知慷慨哀王孙,不在须眉在女子”:表达了对韩信命运的感慨,即使是英雄也有悲悯之情,这种情感超越了外貌或性别,展现了韩信深厚的人性。这里“慷慨”指的是豪迈、慷慨大度的品质,而“王孙”指的是贵族或富贵人家的子弟。
“斩蛇道中老妪哀”:描绘了一个老妇人在斩杀恶龙的路上表现出的同情心,她对弱小生命的怜悯超越了对强大敌人的畏惧。这句话体现了人们在面对弱者时所展现出的善良和勇敢。
“垂钓城下漂母来”:通过一个古老的故事,展现了一个普通妇女对韩信的关照,她的出现不仅给予了物质上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这里的“垂钓”可能是指韩信在河边钓鱼的场景,而“漂母”则是那位给韩信提供食宿的老妇人。
“君臣遭遇皆奇绝,一知气数一怜才”:赞美了君臣之间非凡的关系和韩信对人才的重视,即便是在逆境中也能发现并重用人才。这里的“气数”指的是命运或时机,“怜才”则是对才能的认可。
“䌟絖终日依淮浦”:描述了韩信长时间依靠淮水度过难关的情景,象征着他在困难中的坚持和毅力。这里的“䌟絖”可能是指依靠、依赖的意思,而“淮浦”则是淮河的支流,代表了韩信生活的地点。
“壶飧解劳风尘苦”:表达了韩信得到食物后心情的舒畅,也反映了他对过去艰苦生活的反思和感激。这里的“解劳”意味着减轻负担,而“风尘苦”则是指在外奔波的辛酸经历。
“物色已腾滕公眼”:描绘了韩信的才华得到了赏识,如同滕文公一样被朝廷所重用。这里的“腾藤”可能是指腾达、升迁,而“腾公”则指的是滕文公,是西汉时期的一位贤臣。
“䌱絖每日稽清泉”:反映了韩信每天忙于事务,勤奋不懈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坚定和执着。这里的“䌱絖”可能是指整理、整顿的意思,而“稽清泉”则是形容他勤于政事,清廉自守。
《漂母祠》是一首表达对历史人物韩信一生经历和性格特征的诗,同时赞扬了他的高尚品德和对人民的关爱。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韩信的形象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