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为夫妇,两小无猜疑。
如何遘不淑,中道相乖离。
自君之出矣,不复画蛾眉。
思君如蚕茧,日日吐春丝。
春丝终有断,妾意无止期。

【注释】

1.结发为夫妇:古代汉族婚礼习俗,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束发戴簪。女子十五岁举行笄礼,盘发插笄,表示成年,可以结婚。

2.两小无猜疑:两个幼年男女在没有受到外界诱惑时,是彼此信任的。

3.如何遘不淑:如何遇到不良的妻子。

4.中道相乖离:中途分开了。

5.自君之出矣:自从你(你)出门以后。

6.不复画蛾眉:不再描画眉毛,意思是不再打扮。

7.思君如蚕茧:思念你像蚕吐丝那样连绵不断。

8.日日吐春丝:每天不停地吐丝,比喻日夜想念。

9.终有断:最终有结束的时候。

10.妾意无止期:我的想法没有尽头。

【赏析】

这是一首伤别的诗。诗的前八句写一个女子对出走的丈夫的思念。后八句写这个女子对自己感情的执着。全诗情感细腻、真挚,表达了女子对丈夫的深切怀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

这首诗的开头两句“结发为夫妇,两小无猜”,写的是一个少女与她的未婚夫新婚燕尔的情景。“结发”即把头发结成发髻,古代婚礼上的一种习俗。“两小无猜”是说两个小孩子还没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互相信任。这里用“结发”暗示了两个人从小在一起长大,彼此了解得非常深,而“两小无猜”则进一步强调了他们的亲密关系和纯洁爱情。这两句诗不仅为下面的内容奠定了情感基础,而且也是整首诗的主题所在。

第三四句“如何遘不淑,中道相乖离”,则突然转折,揭示了主人公不幸的婚姻状况。这里的“不淑”是指不贤惠的妻子,“中道相乖离”则意味着两人中途分离。这句诗表达了主人公对于自己婚姻不幸的无奈和悲哀。同时,它也暗示了诗人对于理想化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第五六句“自君之出矣,不复画蛾眉”,则进一步深化了主人公的情感。这里的“蛾眉”是指女子的眉毛,古人认为蛾眉是美人的标志,因此这里也暗指了女子的美貌。然而由于丈夫的离开,她再也无法通过画眉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了。这句话表达了主人公对于丈夫深深的思念和不舍,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己的美貌和命运的无奈。

接下来的八句“思君如蚕茧,日日吐春丝”,则是进一步描绘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这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念比作蚕吐丝,形象地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如同蚕一样连绵不断,源源不绝。同时,这也暗示了主人公对于丈夫的爱如同春雨般滋润着自己的心灵。

最后两句“春丝终有断,妾意无止期”,则再次强调了主人公对于丈夫的深情厚意。这里的“春丝”指的是春天里新生的蚕丝,虽然美丽但终究会有被切断的时候。而“妾意”则是指妻子的心,也就是主人公对于丈夫的爱恋之心。这两句诗表达了主人公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即使知道结局可能不如人意,她也愿意一直坚持到底。

这首诗通过对主人公与丈夫之间的情感纠葛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对生活的热爱。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而且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女性生活和情感世界的重要窗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