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志不朽,到今朽者半。
何况本无志,其朽宁须问。
少小尚奇伟,盛壮转庸漫。
未夕求安寝,才晓思美膳。
不知竟百年,役此得毋倦。
喧喧车马会,沸沸丝竹燕。
相看如聚沙,转眼已风散。
问我何挟持,中夜常感叹。
早达输邓禹,固穷愧原宪。
不朽藉文字,所托良有限。
若更逐靡靡,已矣何足算。
【注释】
不朽:指不朽的名节。古人立志要做不朽的名节,但到现在却有一半人已经堕落了。
本无志:本来没有什么志向。其朽宁须问:他们既然不立意做大事业,那么腐朽又何必要追究?
少小尚奇伟,盛壮转庸漫:年少时崇尚奇特伟大,而壮年时则转而平庸懈怠。
未夕求安寝,才晓思美膳:傍晚还追求着安逸舒适的睡眠,清晨就想到美味可口的饮食。
役此得毋倦:为了这些事而疲于奔命,难道能不感到疲倦吗?
喧喧车马会,沸沸丝竹燕:喧嚣的车马聚会,喧闹的丝竹之声不断响起。
相看如聚沙,转眼已风散:看着人们好像聚集在一起,但转眼之间又像沙粒一样消散了。
问我何挟持,中夜常感叹:我有什么可倚仗的呢,深夜总是在感叹叹息。
早达输邓禹,固穷愧原宪:早早地达到了功名地位,却不如原宪那样守贫贱。
不朽藉文字,所托良有限:用文字来记载自己的言行,所能托付的毕竟是有限的。
若更逐靡靡,已矣何足算:如果不追随那些庸俗颓废的人,那就没有值得计算的东西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的作品,反映了他一生的坎坷经历及对人生、名利、富贵等的看法。
首联“古人志不朽,到今朽者半”,指出古今之变,古之人皆欲立名不朽,然至今能做到这一点的却不多。这既是一种感慨,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批判。接着,诗人以“何况本无志,其朽宁须问”来进一步说明,即使原本有所追求和志向,但如果最终未能成功或实现,那又何必去追问呢?(“岂必”)
中间四句,诗人从自身经历出发,描述了人生的不同阶段与变化:少年时崇尚奇特伟大,壮年时则转而平庸懈怠;晚景时为了名利奔波忙碌,却仍不免感到疲倦;深夜里,诗人感叹自己虽有抱负,但最终难以成就。(“少年”“暮岁”等词语表现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变迁)
尾联两句,诗人表达了对于追逐名利者的失望和不满。他认为,这些人虽然也追求富贵,但最终却只能落得一个空虚无聊的结局,不值得去羡慕和效仿。(“虚妄”)
整首诗通过对比古今人的境遇以及自身的感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名利等看法的转变,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和对理想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