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后依荒坞,忧来行近园。
雀争墙外树,牛入路旁村。
日落昼风止,烟寒冬岭昏。
樵人归又晚,深巷叩柴门。
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居住在成都郊外的茅屋中所作的一首杂咏。诗人以冬景为背景,抒发了对贫居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景物的观察与描写。
第一句“贫后依荒坞”,表达了诗人因贫穷而居住在荒废的山坞中的境遇。荒坞意味着荒凉偏僻的地方,反映了诗人生活困苦的状况。
第二句“忧来行近园”,描绘了诗人在忧虑中接近村庄的景象。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对生活的无奈。
第三句“雀争墙外树”,描绘了麻雀们争抢栖息在墙外的树木上的情景。这表现了自然界的生命力和活力,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第四句“牛入路旁村”,描绘了牛群走入路边村庄的场景。这体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和祥和,也反映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第五句“日落昼风止”,描述了太阳落山、夜晚来临时风停的情景。这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感慨和对宁静夜晚的欣赏。
第六句“烟寒冬岭昏”,描绘了冬天早晨烟雾弥漫、山谷显得朦胧的景象。这表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秘,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喜爱和感慨。
最后一句“樵人归又晚”,描述了樵夫回家的时间较晚的情形。这反映了农民劳动生活的辛苦和劳累,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和理解。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生活环境和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贫苦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美的欣赏。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描写,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尊重和对农民生活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