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紫与愁红,飘零西复东。
离枝犹带雨,拂树乍惊风。
客去小斋静,鸟啼春榭空。
物情有荣落,只是与人同。
【注释】恨紫:指落花颜色,因春天到来,百花盛开,红紫相间。愁红:指落叶的颜色,因为秋天到了,树叶由绿变黄,再变红。飘零:飘落。西复东:指花开花落。离枝犹带雨:离枝的花瓣上还挂着雨珠。拂树乍惊风:春风轻轻吹动树枝时,花瓣忽然被惊起。小斋:小书斋。春榭:指在春天开放的亭子。物情:指自然景物和人情。荣落:草木茂盛和凋零。与:跟。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诗。首联写落花之景,次联抒离别之情,三四联写寂寞之景,尾联抒发感慨。
“恨紫与愁红”,是全诗的总揽。紫花,有紫色的花朵;红花,有红色的花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恨的是紫色的花又落了,红色花也谢了,花儿总是飘零东又飘零西,总是这样,不知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离枝犹带雨,拂树乍惊风”,是诗人所见之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离枝的花瓣上还挂着雨珠,春风轻轻一吹,就使花瓣忽地被惊起。
“客去小斋静,鸟啼春榭空”,是诗人所闻之景、所感之事。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客人走了之后,小书斋里很安静。只听见鸟儿在春榭里鸣叫。
“物情有荣落,只是与人同。”是诗人所感之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零,总是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发生荣枯的变化,人的感情也是如此。
这首诗以落花为景,借花自喻,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认识和对人生坎坷、命运多舛的感慨。
“恨紫与愁红”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它概括了整首诗歌的内容。“恨”,“愁”,两个词都带有主观色彩,但“恨”更强烈一些。从“恨”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落花的凋零感到十分惋惜,甚至可以说是悲痛欲绝。这种感情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而是由于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春天来了,万物复苏,百花争艳,万紫千红一片,然而,转眼之间,这些鲜花便纷纷凋落了。“恨紫与愁红”就是对这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现象的感叹。“恨紫与愁红”一句中,“紫”和“愁红”两字连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紫”是高贵的色彩,象征着富贵、尊贵和高贵的地位;而“愁红”却是衰败的颜色,象征着衰亡和没落。因此,“恨紫”就是恨“红”。
“恨紫与愁红”一句中的“恨”字,既是对落花凋零的惋惜和悲痛之情的直接表达,同时也是对美好事物消逝的感慨与忧虑的集中体现。这种感情并非偶然产生,而是在作者长期的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的。作者曾担任过地方官,目睹了官场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现象,也亲身体验过官场上的勾心斗角带来的身心疲惫和痛苦。因此,对于那些曾经繁华一时、如今却落得个悲惨下场的旧日朋友和旧部属们,他感到无比惋惜和痛心。同时,对于那些已经消失的美好事物,如过去曾经拥有过的荣誉地位、曾经拥有过的财富、曾经有过的朋友亲人等,他也深感留恋和遗憾。这种感情使得他对落花的凋零产生了深深的同情和怜悯之情。
“西复东”一句中的“西复东”三个字,既形象地描述了落花飘零的状态,又巧妙地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经常将四季变化比作人生的起伏和变迁。春天来临,花开满园,象征着生命的旺盛和活力;夏季炎热,万物繁茂,象征着生命的繁荣和兴旺;秋季收获,硕果累累,象征着生命的充实和满足;冬季寒冷,万物凋零,象征着生命的衰落和结束。因此,“西复东”一词不仅描绘出了落花飘零的生动景象,也寓意着人生的短暂和无常。
“离枝犹带雨,拂树乍惊风”两句,是对前面诗句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前两句主要通过观察落花的状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后两句则通过对环境的描述来烘托氛围。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离枝的花瓣上还挂着雨珠,春风轻轻一吹,就使花瓣忽地被惊起。这里的“惊风”二字,既形容了春风的力度,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
“客去小斋静,鸟啼春榭空”,是诗的最后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客人走了之后,小书斋里很安静;只有鸟儿在春榭里鸣叫。这两句虽然写的是静景,但却给人一种宁静中带着些许寂寥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是因为主人不在的缘故吧?也可能因为这两句诗本身就有一种深沉、内敛的韵味吧?
“物情有荣落,只是与人同。”是诗的结尾两句。这两句的意思是说:自然界中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零,总是随着四季的变换而发生荣枯的变化,人的感情也是如此。这里的“物情”二字,既指自然界的事物,也包括人类的情感在内。这两句诗虽然简洁明了,但却蕴含了深刻的道理。它告诉人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后悔莫及;同时,也要明白人生就像四季一样,有盛有衰,有起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