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不似画,亦并难名山。截然一壁立,错杂黑白斑。
松蘖根莫附,猿狖愁攀缘。其余尽粗莽,矗矗惟撑天。
如斯观已止,无复瘴叠峦。是谁摹其形?致令嗤米颠。
当时强不信,亲见始骇叹。骇叹诧怪变,犹难命荆关。
我问山下人,奇丽方在前。我乃相其背,庐峰非真颜。
便欲理轻策,阻我缘仍悭。坐惜画山名,名画终不传。
【注释】
①截然:陡峭。②松蘖:松树根部。③猿狖(yuè niù):猿和狖,都是猴子的一种。④荆关:指画家荆浩、关仝。⑤方:正。⑥理轻策:整理轻便的行李。⑦缘仍:缘分,机会。⑧坐惜:徒然可惜。⑨名画:指山水画。
【译文】
画山不是真正的山,也很难用语言描述它。陡峭的山峰就像一块石头一样立在那里,上面有黑白斑驳。
松树根须不能附着在上面,猿猴在树枝间攀爬。其余地方全是粗野的岩石,高高地耸立着,好像要支撑天空。
如此奇特的景观我也就止住了脚步,不再去观赏那层层叠叠的山峦了。是谁摹写了这山的形态?却让米芾嗤笑不已。
当时人们不相信,直到亲眼看见才感到震惊。震惊之余又赞叹它的奇妙和变化,仍然难以用传统的荆关笔法来描绘。
我问山下的人们,那些奇异壮丽的景象在前面。于是我又回头去看,原来那庐山的真面目并不是这样啊。
想要整理轻便的行李出发,但因缘分关系而不能如愿。白白地浪费了时间,画中的山终究没有流传下来。
【赏析】
《画山》是北宋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一首绝句,诗中赞美了庐山的神奇与美丽。
全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抒发对庐山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自己对庐山的独特见解。
开头两句“画山不似画,亦并难名山。”诗人用反问的方式,指出画山并不像画,也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它。接着以“截然一壁立”形象地描绘出山的陡峭,而“错杂黑白斑”则写出山石的斑驳陆离,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第三句“松根莫附,猿狖愁攀缘”则是从山上的动物写起。松树根须不能附着在上面,猿猴在树枝间攀爬,写出了山的险峻和幽深。
第四句“其余尽粗莽,矗矗惟撑天”则是从山的形状写起。其余的地方全是粗野的岩石,高高地耸立着,好像要支撑天空,写出了山的雄伟和壮观。
第五、六句“如斯观已止,无复瘴叠峦”,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已经看够了这些奇峰异石,不想再去观赏那层层叠叠的山峦了。同时,也暗示了庐山的奇景还有很多,只是需要用心去发现和欣赏。
第七、八句“谁摹其形?致令嗤米颠”,诗人通过询问谁能够模仿出这种奇特的形态来,表达了对米芾的不屑和讽刺。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独特见解,认为只有亲身体验和感受才能更好地领略庐山的魅力。
最后两句“强不信,亲见始骇叹;骇叹诧怪变,犹难命荆关”,诗人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感叹于庐山的奇妙变化,同时也觉得很难用传统的荆关笔法来描绘它们。这既表达了对传统绘画手法的无奈,也展现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整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述和赞美,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同时,也体现了作者追求自由、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