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日看山行,山亦日日变。
就中数清远,造物工锻炼。
危崖势欲合,巨灵擘两片。
凿开混沌天,中通江一线。
泉多伏莽飞,石半临江断。
云截峰腰齐,雨洗岩容换。
木客解吟诗,枫人尽目悍。
树根长于蛇,入壁忽不见。
但闻隔涧中,时有猿相唤。
所见旋即忘,究竟空健羡。
不如坐孤舟,读尽书一卷。
【注释】
清远峡:长江三峡之一,位于湖北宜昌市境内。
日日看山行:每天去看山,形容对山的熟悉程度。
造物工锻炼:大自然的巧匠雕塑。
云截峰腰齐,雨洗岩容换:云雾环绕山峰,雨水冲刷岩石。
木客解吟诗,枫人尽目悍:诗人懂得欣赏自然之美,人们看到美丽的景色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惊叹。
树根长于蛇,入壁忽不见:树木的根基像蛇一样盘曲生长,深入地下却突然消失。
隔涧中,时有猿相唤:在山谷之间,时常可以听到猿猴的声音。
所见旋即忘,究竟空健羡:看到眼前的美景后很快就忘记了,只能空自羡慕那些能够欣赏的人。
不如坐孤舟,读尽书一卷:不如坐在小舟上,尽情享受阅读的乐趣。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游览长江三峡时所作,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与世隔绝的生活情趣。
首联“日日看山行,山亦日日变。”意思是说每天都在观察山的变换,山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里的“变”字不仅指山的形状、颜色等的变化,更是指自然界万物的生生不息和新陈代谢。这种变化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生命的常态。通过这一比喻,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也表达了他对生命轮回的感悟。
颔联“就中数清远,造物工锻炼。”进一步描述了山的壮丽景观。这里的“清远”指的是清澈、深远的山景,而“工锻炼”则强调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力量。通过这一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力和深刻理解力。
颈联“危崖势欲合,巨灵擘两片。”则是对山崖形态的生动描绘。这里的“巨灵擘两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崖比作具有神力的大力士,将其形象化为两个独立的个体。这样的描绘既展现了山崖的险峻和壮美,也体现了作者独特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接下来五句“凿开混沌天,中通江一线。泉多伏莽飞,石半临江断。”进一步描绘了峡谷的自然风貌和水文特点。这里的“凿开混沌天”意味着峡谷如同一把利剑,将天地分开;而“中通江一线”则形象地说明了峡谷的狭窄和险峻。同时,“泉多伏莽飞”展现了峡谷中的泉水奔腾激荡的景象;“石半临江断”则描绘了峡谷中的石头部分悬于江面之上的独特景观。这些细节描写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也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诗中所描绘的峡谷之中。
尾联“但闻隔涧中,时有猿相唤。”则转向了峡谷内的声音环境。这里主要描述了猿猴在峡谷中相互呼唤的情景。这种声音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为整首诗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最后两句“所见旋即忘,究竟空健羡。”则是对人生哲理的抒发。这里的“空健羡”并非真正的羡慕,而是表达出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和心境。通过对峡谷美景的欣赏和体验,作者逐渐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所在。
整首诗通过对清远峡的描绘,不仅展示了自然的壮丽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