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七十载,为客谢淹留。
忍草自长碧,妙香时一浮。
世情争梦幻,佛面老春秋。
愁绝斜阳外,谁家百尺楼。

寓城西精舍赠洞文上人比邻七十载,为客谢淹留。

忍草自长碧,妙香时一浮。

世情争梦幻,佛面老春秋。

愁绝斜阳外,谁家百尺楼。

注释:

  1. 比邻七十载:比邻指相邻,七十载指七十年的时间。
  2. 为客谢淹留:作为客人而请求对方允许自己留下。
  3. 忍草自长碧:忍草是指一种草药,它自然生长得绿意盎然。
  4. 妙香时一浮:妙香是指某种香气,它在适当的时间会飘散出来。
  5. 世情争梦幻:世间的情感往往如同梦幻一般,变幻无常。
  6. 佛面老春秋:佛面指的是佛像的面孔,老春秋则是指时间的流逝。
  7. 愁绝斜阳外:愁绪已经达到了极点,仿佛要断绝于斜阳之外。
  8. 谁家百尺楼:问句中的“谁家”可能是对楼上主人的称呼,而“百尺楼”则是形容楼高。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寓居城西精舍时送给洞文上人的一首赠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与上人的友情和生活状态,表达了对时光流转、世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佛性的领悟。

首句“比邻七十载,为客谢淹留”,诗人回忆与上人相识相伴七十年的时光,感叹岁月如梭,人生易老。这里的“为客”表明自己虽然居住在这所精舍,但仍然是一位过客,没有完全融入这里的生活环境。而“谢淹留”则表示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的感激和珍惜。

“忍草自长碧,妙香时一浮”,诗人用忍草和妙香来比喻自己的修行和内心的宁静。忍草是一种能够忍耐风雨、不屈不挠的植物,而妙香则是一种能带来心灵愉悦的香气。在这里,它们都象征着修行者的内心品质:坚韧和清净。

第三句“世情争梦幻,佛面老春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情感和佛教教义的理解。他认为人们追求的东西都是如梦幻泡影般的虚幻,而佛性却是永恒不变的真理。这里的“争梦幻”和“老春秋”都暗含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对超脱的追求。

最后两句“愁绝斜阳外,谁家百尺楼”,则是诗人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忧愁。他认为自己已经被忧愁所困扰,仿佛要与斜阳一同消失在天际之外。这里“愁绝”一词,更是强烈地表现出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和绝望。而“谁家百尺楼”则可能是对楼上居住者的询问,表达了诗人对高处的向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诗人与上人的交往以及自身的内心体验,展现了他对生命、修行和宇宙的认识和感悟。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佛学哲理相结合,形成了一幅富有禅意的人生画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