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易销木易朽,即山作佛佛乃寿。
五丁风斤齐琢剖,一峰破碎万象有。
四十七尺身独尊,三万六千日何久。
崔浩已死可若何,后之君子扬其波。

在分析这首诗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其背景和诗人李锴的生平。

李锴(1686-1755)字铁君,号鷹青,辽东铁岭(今属辽宁)人。他是清朝乾隆年间的著名诗人,尤以古奥峭削、自辟门径的诗风著称。他的作品《云冈寺》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黄金易销木易朽:这一句描绘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脆弱。黄金虽珍贵,但终究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失去光泽;树木虽然坚硬,但也难逃腐烂的命运。这里的“即山作佛佛乃寿”表达了一种哲理,即即使是自然中的石头也可以成为佛像,显示了自然的永恒与变化。这种对比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同时也体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
  2. 五丁风斤齐琢剖:这句描述了工匠们用五丁神力和风力将巨石雕刻成佛像的过程,展现了古代技艺的高超和劳动人民的智慧。”一峰破碎万象有”则进一步描绘了经过雕刻后的山体景象,形象地表达了艺术创造的力量。
  3. 四十七尺身独尊:这里的“四十七尺身”可能指的是佛像的高度或长度,而“身独尊”则意味着它在众多佛像中显得独特且尊贵。这句反映了佛像的崇高地位和人们对佛教文化的尊重。
  4. 三万六千日何久:这里的“三万六千日”指的是很长的时间,而“何久”则表达了时间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这句强调了人生如梦,岁月如歌,应当珍惜当下,活出生命的意义。
  5. 崔浩已死可若何: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崔浩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后之君子扬其波”则是一种对后代子孙的期望,希望他们能继承前人的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6. 赏析:《云冈寺》这首诗通过描绘佛像的雕刻过程和形态,传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自然规律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它既是对自然美的颂扬,也是对人生态度的反思。

李锴的《云冈寺》不仅是对自然和历史的赞美,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以及对人生的启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