伧父磨镰清冷溪,深山晚稻收新菑。
主人携瓢奚负米,田家作苦劳佚齐。
白沙红树不辞远,山烟水气潜相资。
晦明呼吸生变态,岩雨淅沥吹凉飔。
泠泠空响泛清听,寒蛩暮雀咽不啼。
滑苔古磴有蹉跌,浅草仄坂无污泥。
短蓑轻笠便利见,拄杖亦足扶倾危。
少年江海累行役,汗漫今得平生奇。
归来妻孥笑沾湿,翻羹未足窥吾私。
石楼倚啸暝云合,山空木落孤鸿飞。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课僮穫稻石塘冒雨归萝庄作》。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注释
- 伧父:古代对粗俗之人的称呼。
- 磨镰:用镰刀磨砺,准备收割稻谷。
- 清冷溪:清凉的溪流。
- 深山晚稻收新菑:在深山中收获刚收割的晚稻。
- 挈瓢奚负米:手提瓢背起担子,意为背负着柴米回家。
- 田家作苦劳佚齐:田间工作辛苦而劳累,与悠闲的生活形成了对比。
- 白沙红树:白色的沙子和红色的树木,形容景色美丽。
- 山烟水气:山间的烟雾和水汽。
- 晦明呼吸生变态:日夜的更替,带来不同的气候和景色变化。
- 岩雨淅沥吹凉飔:岩石上滴落的雨水和凉爽的风吹过。
- 泠泠空响泛清听:清澈的声音回荡。
- 寒蛩暮雀:傍晚的蟋蟀和鸟儿。
- 滑苔古磴有蹉跌:湿滑的苔藓和古老的台阶上有跌倒的地方。
- 浅草仄坂无污泥:草地和斜坡上没有泥泞。
- 短蓑轻笠便利见:穿着短衣和轻笠可以方便地看到周围的情况。
- 拄杖亦足扶倾危:拄杖也可以支撑身体,防止摔倒。
- 少年江海累行役:年轻的时候在江海之间奔波劳碌。
- 汗漫今得平生奇:现在终于得到了一生难得的奇遇。
- 石楼倚啸暝云合:靠在石楼上大声呼喊,天色已经黑了,云雾也聚集在一起。
- 山空木落孤鸿飞:山林间空旷无人,一只孤鸿飞过。
译文
村夫手持镰刀在溪边清冷的溪里收割稻田里的稻谷,晚上从深山里收获了新割的庄稼。
主人提着瓢背着米回家,田地里的农人正在辛勤的劳作之中。
白色的沙粒和红色的树林不嫌远,山中的烟云和水汽相互支持着生长。
昼夜交替,天气变化无常,山谷中的风声、雷声、雨声都伴随着变化。
清澈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寒冷的秋虫和黄昏的鸟儿都在低声吟唱,不愿停止鸣叫。
湿滑的苔藓和古老的台阶上都有些许跌倒的地方,浅草和斜坡上都没有泥泞。
穿短衣、戴轻帽就可以方便地看到四周,拄杖也足以支撑身体,防止摔倒。
年轻时在江海之间奔波劳碌,如今得到了一生中难得的奇遇。
回到家中妻儿都笑了,晚饭吃得很开心,甚至没顾得上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
石楼倚靠在傍晚的天空下,天色已暗,云雾聚集在一起,山空林静,只有孤独的鸿雁在飞翔。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美好。诗中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视觉(白沙红树、山空木落)、听觉(岩雨淅沥、泠泠空响)、触觉(滑苔古磴有蹉跌),以及嗅觉(晦明呼吸生变态),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动态美和画面感。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深厚感情和对自然的热爱。通过“石楼倚啸暝云合,山空木落孤鸿飞”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在大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以及对自由自在生活方式的向往。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乡村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赞赏和对自然和谐共处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