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月晴初见,松云散不闻。
避人甘孑孑,对客敢云云。
举世皆巾帼,何时再檄文。
自知非孔圣,鸟兽与同群。
【注释】
(1)拈:取用,引申为“摘”之意。群字:指《易经》的卦辞中的“元、亨、利、贞”,共四卦,分别象征四个季节和四种德行。
(2)巾帼:古代对妇女的美称。
(3)檄文:古代一种急告他人速来相助或讨伐不义的文书。
(4)孔圣: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所以孔夫子也被称为“孔圣人”。
(5)鸟兽与同群:语出《论语》:“子在川上曰:‘鸟兽之散失而各投林泽焉,鱼游于渊,其实相依。”意思是说,鸟兽各自飞散后,又回到自己的树林中去了,鱼儿游到深渊里,其实也是相互依靠着才能生存下来。这里用来比喻自己和一般人没有两样,都是社会的一部分。
【赏析】
此诗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作者被贬黄州期间。诗人在山阁夜坐时有感而发,借咏物抒怀,抒发了诗人的孤独寂寞之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愤懑不平之情。
首联:“山月晴初见,松云散不闻。”这两句是写景,但其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这里的“山月”指的是诗人在山上看到的月亮,而“松云”则是指山上的松树和飘荡的云彩。这两个词语都带有浓郁的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关注。
颔联:“避人甘孑孑,对客敢云云。”这两句是诗人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这里的“避人”指的是避免与人交往,而“对客”则是指招待客人。这两个词语都带有一种无奈和悲伤的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颈联:“举世皆巾帼,何时再檄文。”这两句是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里的“巾帼”指的是古代妇女,而“檄文”则是古代的一种公文。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愤懑之情。他希望社会能够有所改变,不再让那些无能的人占据高位,而是让真正有能力的人来担当重任。
尾联:“自知非孔圣,鸟兽与同群。”这是诗人对自己的评价。他认为自己与一般人一样,都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应该被区别对待。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的谦逊和自信,也展现了他对于平等和公正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咏物抒怀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它不仅具有艺术美,还具有很强的思想价值。通过对自然和人生的观察和感悟,诗人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