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西南隔,连峰走剑州。
乱山围宝雉,古驿过金牛。
马络秦云湿,天回汉水流。
曾闻叱驭使,不共岭猿愁。
【注释】
三极:指岷江的发源地。西南隔:岷江在四川境内流向西南。剑州:即剑阁县,位于四川剑阁县西北,岷江上游。连峰走剑州:形容群山连绵不断,直通向剑门关,也就是通往四川与陕西边界的剑阁县,故称连峰走剑州。乱山围宝雉:“宝雉”是蜀中特产,这里代指蜀地的山。古驿过金牛:“金牛”,指今四川广元市昭化区金牛乡(旧名金牛驿),是古代入蜀必经之地。马络秦云湿:“马络”,用丝绳穿系马匹,这里比喻云雾缭绕。汉水:即嘉陵江,源于甘肃南部白龙江,流经陕西省、四川省至湖北宜昌市汇入长江。天回汉水流:汉水之水向东回流。叱驭使:指汉武帝时,派使者到蜀郡去迎接司马相如的故事。曾闻叱驭使:相传汉武帝曾派人去蜀郡迎请司马相如出仕,相如不肯前往,他骑着高头大马扬长而去,所以后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不共岭猿愁:意思是说司马相如不愿去蜀,也用不着蜀地的猿猴来作伴。
【译文】
三极山往西南分隔两地,连绵不断的山峰一直通到剑门关。
乱石丛生围绕的是产自蜀地的野鸡,古老的驿站经过的地方是金牛郡。
马络着秦地的云彩,云雾弥漫湿透丝线。
汉江的水流回转,向东流入了巴渝之地。
曾经听说,汉武帝派使者前去迎接司马相如,可他偏偏不去赴任,他骑上骏马扬长而去。
他不愿意去蜀,也用不着蜀地的猴子来相伴。
【赏析】
这首杂诗是诗人登越五台山后所作。《五台集》收此诗为七绝,但以五言律诗形式写成。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是我国著名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这首诗描绘了五台山险峻秀美的景象,并借咏史抒怀,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之情。
首句“三极西南隔”,“三极”是指三列山脉:北为阴山,东为太行山,西为昆仑山。这三座名山,都耸立于我国北方地区,因此称为“三极”。而“三极西南隔”则表明这三条山脉在地理上的位置,以及它们与五台山之间的空间距离。
次句“连峰走剑州”,“连峰”形容群山连绵不绝,一直伸展到远方。“走剑州”指的是这些连绵不断的山峦仿佛在向剑门关延伸过去。这里的“剑州”,实际上是指现在的四川剑阁县。由于剑阁县位于四川盆地边缘的大巴山脉中段,地势险要,历来被认为是入川的重要关隘之一。因此,诗人用“连峰走剑州”来形容五台山的地形特点,既生动又贴切。
第三句“乱山围宝雉”,“乱山”指的是那些参差不齐、高低起伏的山峦。“围”字则形象地描绘出这些山峦如同把一只珍贵的雉鸡紧紧包围起来。在这里,“宝雉”并非实指雉鸡这样的鸟类,而是用它来比喻五台山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美丽景色。
第四句“古驿过金牛”,“古驿”指的是历史悠久的驿站,“金牛”则是指今天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金牛乡这个地方,因为这里是古时入蜀必经之地而得名。诗人通过这两个地名,巧妙地将五台山与广元市联系起来。同时,“古驿过金牛”也暗示了五台山在古代交通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五句“马络秦云湿”,“马络”是用丝绳穿系马匹的一种方式,这里比喻云雾缭绕的景象。“秦云”指的是秦岭地区的云雾,而“湿”则是指云雾弥漫湿润的样子。这一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五台山周边的自然景观之美。
第六句“汉水回三峡”,指的是汉江在流经四川盆地时,经过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最后注入长江。这里的“三峡”泛指长江上的三峡口。诗人用“回”字形容汉江的水流方向,既形象又富有诗意。
第七句“曾闻叱驭使”,这里的“叱驭使”指的是汉武帝时期派遣使者去蜀郡迎接司马相如的事情。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文学家、辞赋家、政治家,也是汉代辞赋的奠基人。他的《子虚赋》、《上林赋》等作品被誉为千古佳篇。然而,他并未接受汉武帝的邀请,而是选择了归隐生活。诗人通过这一典故,表达了自己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之情。
第八句“不共岭猿愁”,这里的“岭猿”指的是生活在山林中的猿类动物,它们常常被人们用来象征孤独和忧愁。诗人用“不共岭猿愁”来形容自己不愿参与朝廷纷争、远离官场的生活态度。这种表达方式既含蓄又深沉,充满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人生感悟。
整首杂诗通过对五台山及其周边自然景观的描绘,结合历史典故和诗句中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局势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全诗意境深远、含蓄隽永,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