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生灵血,东朝悔祸深。
易名传玉册,流涕发縢金。
载笔他年事,逋臣海外心。
祖宗遗训在,覆辙莫相寻。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综合赏析能力。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语言和构思三个方面的能力。分析诗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是赏析诗歌的重要考点之一。在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要结合全诗的中心和作者的观点来考虑,注意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入手。

(1)

标题中的“十月二十日”应为“十月二十日之诏”,是唐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十月二十日所发的诏书。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安史叛军攻陷洛阳,宰相房琯力主守长安,被贬为左散骑常侍,充任西京留守。次年三月,吐蕃乘虚而入,攻破长安,肃宗出奔陕郡。这时,杜甫因避战乱,流寓于秦州(今甘肃天水)。肃宗至德二载七月,肃宗返回长安,八月,收复两京,九月,杜甫回到长安。十月二十日,唐肃宗颁布了《收东京及诸县镇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等处行营招讨处置使制》和《赐群臣诏》。其中,《收东京及诸县镇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等处行营招讨处置使制》中有“朕当以天下听卿等,如卿等有言,宜即闻奏;其令所在官司,量事赈给。自今以后,勿使一户暴露。”《赐群臣诏》中有:“朕与卿辈,虽居外舍,心如一体。……卿等既已归朝,各宜尽节,勿为非作。……卿等若遇艰难,宜共忧患,勿以身危易志。”这两篇诏书都反映了肃宗求得大臣们同心协力,共同抗击敌寇,保卫国家的愿望。

(2)

“百万生灵血,东朝悔祸深”,这是说战争给无数人民带来灾难,唐肃宗后悔自己的罪过太深。“东朝”指唐朝,“悔祸深”是说对百姓的苦难感到痛惜。

(3)

“易名传玉册,流涕发縢金”,这是说皇帝将用玉册封你为王,让你戴上金印,并流泪发簪,这是对你的一种恩宠。“易名传玉册”是说皇帝将用玉册封你为王,让你戴上金印;“流涕发縢金”是说皇帝给你戴上金印时你会流泪,这是对你的赏赐。

(4)

“载笔他年事,逋臣海外心”,这两句是说:我要在将来的岁月里用笔记载这件事,我的心就像飘荡在异乡的臣子一样。“载笔”意思是记录、记载。“逋臣”是失意的臣子、寄居在外的臣子,也是漂泊在外的臣子、流亡在外的臣子。“海外”指边远地区、异域。这句的意思是我要把这件事记下来,我的心像飘荡在外的臣子一样。

(5)

“祖宗遗训在,覆辙莫相寻”是说:祖辈留下的教训还在,不要重蹈祖先的覆辙。“祖训”指祖宗留下的教诲或遗训。“覆辙”是比喻失败的错误的道路、办法。“莫相寻”是说不要重犯祖宗的覆辙。这句的意思是祖辈留下的道理还在,不要再走祖宗的老路了。

【答案】

译文: 百万民众的血洒满了疆场,朝廷后悔自己的过错太深。改名换姓被封为王,戴上金印流泪发簪。在将来的岁月里记载往事,我的心就像飘荡在异乡的臣子一样。祖辈留下的教训还在,不要重蹈祖先的覆辙。

赏析: “十万苍生陷贼中,东都移幸更悲风。君王已作思明诏,贵主犹存感旧文。”(李商隐《哀王孙》)诗人回忆当年安史之乱,写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唐肃宗即位不久,当时唐王朝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诗人怀着满腔悲愤,写下了这首七绝。

首句写叛乱发生后长安城的惨状:“百万生灵血,东朝悔祸深”。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安史叛军的暴虐和唐肃宗的昏庸。第二句“易名传玉册,流涕发滕金”,写皇帝给这位被俘者加官进爵,给他戴上了金印,还流泪给他发簪,作为赏赐。第三句“载笔他年事,逋臣海外心”,诗人把被俘者比作飘泊在外的臣子,说他要用笔记载这次事件,他的心像飘泊在外的臣子一样,表达了他对朝廷的不满和失望。第四句是全诗的重点:“祖宗遗训在,覆辙莫相寻”。诗人引用了《尚书·盘庚》中的话:“予若观火,予亦臧厥度,畴曰余烈,……子孙尚飨!”意思是说:我们的祖宗留下了宝贵的教诲,你们千万不要重蹈我的覆辙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