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红残紫乍高低,浣尽春痕化雪泥。
六代铅华秋蝶梦,一林风雨夜乌啼。
秋闻湘瑟人何在,欲问胡麻路已迷。
元亮自存松菊径,不须空说武陵溪。

诗句翻译为:断红残紫乍高低,浣尽春痕化雪泥。

六代铅华秋蝶梦,一林风雨夜乌啼。

秋闻湘瑟人何在,欲问胡麻路已迷。

元亮自存松菊径,不须空说武陵溪。

赏析

《落花》这首诗是一首描写春天逝去、生命凋零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哲理和情感,令人深思。

  • 第一句:“断红残紫乍高低,浣尽春痕化雪泥。”这一句描绘了春天过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诗人以“断红残紫”形容春天的美景,然后提到“浣尽春痕”,暗示了春天的痕迹被洗涤得干干净净。最后,用“化雪泥”来象征春天的美好已经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如泥土般平凡但坚韧。
  • 第二句:“六代铅华秋蝶梦,一林风雨夜乌啼。”这句诗进一步扩展了这个主题。它提到了“六代铅华”(古代美女们的化妆),以及“秋蝶梦”(秋天的蝴蝶梦)。这里可能隐喻了繁华易逝、美梦难圆的人生哲理。而“一林风雨夜乌啼”则增添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
  • 第三句:“秋闻湘瑟人何在,欲问胡麻路已迷。”诗人在这里转入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迷茫。他可能在想,曾经与自己一起赏乐的人现在在哪里?那些美好的时光是否还在眼前?这种迷茫感增加了诗的深度和广度。
  • 第四句:“元亮自存松菊径,不须空说武陵溪。”这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里的“元亮”可能指的是陶潜(晋宋之际的大诗人,著有《归去来兮辞》)。诗人引用陶渊明的故事,表示自己虽然身处乱世,但仍保持着内心的平静和独立。他不需要四处奔波,也不必担心未来的路会迷失或变得模糊不清。

《落花》不仅是对春天消逝的感叹,更是一种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哲理内涵,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卓越成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