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芍药贱如菜,千朵万朵满车载。
初出一枝犹十钱,后来一钱少人爱。
强半持上歌舞筵,高低乱插铜瓶内。
红英紫萼赏者谁,花入京师亦无态。
前年曾入丰台游,公子招邀此其再。
下马竟坐千花中,匝地锦云目茫昧。
初疑一脉脂水流,又如万叠红泉溉。
园官携筐莽采摘,摧折徒教发深慨。
园官向余前致词,此地于今属屯塞。
赏花送酒已往事,试劝游人且心耐。
停杯驱马过短篱,猎犬狺狺向人吠。
丰台芍药贱如菜,千朵万朵满车载。
初出一枝犹十钱,后来一钱少人爱。
强半持上歌舞筵,高低乱插铜瓶内。
红英紫萼赏者谁,花入京师亦无态。
前年曾入丰台游,公子招邀此其再。
下马竟坐千花中,匝地锦云目茫昧。
初疑一脉脂水流,又如万叠红泉溉。
园官携筐莽采摘,摧折徒教发深慨。
园官向余前致词,此地于今属屯塞。
赏花送酒已往事,试劝游人且心耐。
停杯驱马过短篱,猎犬狺狺向人吠。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描绘了他在丰台赏芍药的经历。全诗以芍药为线索,通过对芍药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首句“丰台芍药贱如菜”,直接点明了主题,即丰台的芍药价格低廉,如同蔬菜一般。接着“千朵万朵满车载”,描绘了芍药之多,如同装满了车一般。然而,“初出一枝犹十钱,后来一钱少人爱”却揭示了一个问题,即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芍药的需求逐渐减少,使得原本价值十钱的芍药变得无人问津。这两句通过对芍药价格的变化,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物价问题。
颔联“强半持上歌舞筵,高低乱插铜瓶内”,进一步描绘了人们在宴会上将芍药作为装饰品的情景。这里的“歌舞筵”和“铜瓶”都是古代宴会常见的元素,而芍药则成为了这些元素中的点缀。然而,这样的点缀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反而使得原本高雅的环境显得杂乱无章。这两句通过对芍药在宴会上的使用情况的描述,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
颈联“红英紫萼赏者谁,花入京师亦无态”则转向对芍药本身的描绘。这里提到了“红英紫萼”,这些都是形容芍药美丽的词语。然而,当芍药进入京城后,却失去了原有的美丽,变得毫无特色可言。这两句通过对芍药在不同场合的表现情况进行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中审美观念的变化和对美的追求。
尾联“前年曾入丰台游,公子招邀此其再”回忆了诗人去年曾经游览丰台的经历,以及这次再次被邀请的原因。这里的“公子”可能指的是当地的官员或者富商,他们通过邀请诗人来欣赏芍药,以此展示自己的财富和地位。然而,这样的行为并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欣赏需求,反而可能导致人们对美的追求产生扭曲。这两句通过对过去的回忆和现实的情况对比,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追求存在一些问题。
最后两句“停杯驱马过短篱,猎犬狺狺向人吠”则是诗人在结束这次游览后的情景。这里提到了“猎犬”,可能是当地的狗,它们对陌生人的吠叫声可能是在表示警惕或者是欢迎。然而,这样的场景并不符合诗的意境,反而给人一种不和谐的感觉。这两句通过对诗人离开时的场景描述,暗示了这次游览并未给诗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丰台芍药的价格、使用情况以及在宴会上的装饰效果等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物价问题、审美风尚和社会风气等方面的问题。同时,诗人也通过回顾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存在问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