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发迹牛渚矶,铜头铁额摧童麋。
手中丈八寒骨白,神州一扫穷朔陲。
鞋山合围战鼓竭,沔阳渔子气咆勃。
万人呼号玉蝀光,胆落江神掀贝阙。
妖星雨急罂子口,虎魄堕地群狼走。
将军呼酒解裲裆,大羽腰间犹剩否?
黑蛇掘断波心掷,千岁老蛟吞不得。
鱼蛮罥网半段强,齿齿涛痕湔血色。
周郎寓目快作歌,泥沙皵蹙三摩挲。
淬炼一朝钟鼎出,壮士从此挽天河。
君不见,秦武卫殿庭,肆设雕戈贵。
又不见,王彦章庐陵,嗟叹记铁枪。
男儿所遭亦间阔,金锡跃冶诚不祥。
周郎武库艰一试,刚砮逡循土花翠。
朅来麟阁自赏诗,拈弄毛锥愈有味。
聊看退笔满墙根,亦似将军折枪弃。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题目为“和周保绪常副将军折枪歌”。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注释
- 将军发迹牛渚矶,铜头铁额摧童麋。
- “将军”:指代某位武将。
- “发迹”:崛起、发达起来。
- “牛渚矶”: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长江中流的一个小岛,因形似牛而得此名。
- “铜头铁额”:形容武器坚固。
- “摧童麋”:摧毁了童谣中的童谣(比喻脆弱的敌人)。
- 手中丈八寒骨白,神州一扫穷朔陲。
- “手中”:指手持。
- “丈八”:古代一种长矛,这里可能是指长度达到八尺的兵器。
- “寒骨白”:形容兵器寒冷锋利。
- “神州”:古代对中国的总称。
- “穷朔陲”:使边远地区得到治理。
- 鞋山合围战鼓竭,沔阳渔子气咆勃。
- “鞋山”:地名,可能是一个地名或自然景观。
- “合围”:形成包围之势。
- “战鼓竭”:形容战事紧张。
- “沔阳渔子”:泛指渔民。
- “气咆勃”:形容士气旺盛。
- 万人呼号玉蝀光,胆落江神掀贝阙。
- “玉蝀光”:形容军队整齐划一、英勇无敌。
- “胆落江神”:形容军队的勇气震慑敌人。
- “江神”:传说中的水神,这里指代敌军。
- “掀贝阙”:形容攻势如翻涌的波浪,势不可挡。
- 妖星雨急罂子口,虎魄堕地群狼走。
- “妖星雨急”:形容战争异常激烈。
- “罂子口”:可能是指某种容器口较小,难以容纳大量雨水。
- “虎魄堕地”:形容兵器锋利,可以轻易击破敌人。
- “群狼走”:形容敌军被打得四处逃窜。
- 将军呼酒解裲裆,大羽腰间犹剩否?
- “呼酒”:喝酒。
- “裲裆”:古代的一种服装,这里指代将领身上的甲胄。
- “大羽”:指大盾。
- “腰间犹剩否”:询问是否还有盾牌。
- 黑蛇掘断波心掷,千岁老蛟吞不得。
- “黑蛇”:可能是指某种黑色的毒蛇。
- “掘断波心”:形容战斗非常激烈,如同掘断了波涛的中心。
- “千岁老蛟”:形容巨大的水龙或其他生物,这里可能是指敌人。
- “吞不得”:形容敌人无法逃脱。
- 鱼蛮罥网半段强,齿齿涛痕湔血色。
- “鱼蛮”:形容敌人在水中作战。
- “罥网”:用网捕捉鱼类。
- “齿齿”:形容水流冲击石头的声音。
- “湔血色”:用水冲洗,去除血迹。
- 周郎寓目快作歌,泥沙皵蹙三摩挲。
- “周郎”:指周瑜,三国时期吴国的重要将领。这里可能是指周瑜看到这一幕后有感而发。
- “寓目”:观察、注视。
- “作歌”:创作诗歌。
- “泥沙皵蹙”:形容泥沙被水冲刷,显得皱褶不平。
- “三摩挲”:多次摩擦、抚摸。
- 淬炼一朝钟鼎出,壮士从此挽天河。
- “淬炼”:经过磨砺、锻炼的过程。
- “钟鼎”:古代的礼器,这里指代权力、地位。
- “挽天河”:形容力量强大,能够拉动银河。
- 君不见,秦武卫殿庭,肆设雕戈贵。
- “君不见”:表示对前面内容的回顾或感叹。
- “秦武卫殿庭”:指秦始皇在殿庭上设立警卫,展示权力和威严。
- “肆设雕戈贵”:随意设置武器显示其贵重和尊贵。
- 又不见,王彦章庐陵,嗟叹记铁枪。
- “王彦章”:五代时期南唐将领。
- “庐陵”:古地名,这里可能是指王彦章的故乡。
- “嗟叹记铁枪”:感叹自己曾经拥有过如此威风的武器。
- 男儿所遭亦间阔,金锡跃冶诚不祥。
- “间阔”:指经历艰难险阻。
- “金锡跃冶”:比喻命运多变,如同金属受到冶炼一样。
- “诚不祥”:确实不吉利。
- 周郎武库艰一试,刚砮逡循土花翠。
- “周郎武库”:指周朝的武库,这里可能是指周朝的武器装备。
- “艰一试”:难得有机会尝试一次。
- “刚砮逡循土花翠”:形容武器质地坚硬,颜色翠绿。
- 朅来麟阁自赏诗,拈弄毛锥愈有味。
- “朅来”:突然到来。
- “麟阁”:古代藏书阁,这里可能是指收藏珍贵书籍的地方。
- “自赏诗”:自己欣赏写诗。
- “拈弄毛锥愈有味”:拿起笔杆写作更加有滋味。
- 聊看退笔满墙根,亦似将军折枪弃。
- “退笔”:放下笔。
- “满墙根”:墙壁四周。
- “亦似将军折枪弃”:也像将军丢弃长矛一样放弃。
这首诗通过对战场上的场景和人物的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豪情。通过对比将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表达了对正义和勇气的赞美。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