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身傥竟石田翁,三百年来换名姓。
会从侍御更乞取,扫壁高张愈窥镜。

【注释】

1.侍御:官名,指刘宽夫。藏沈启南:人名,姓沈的画家。伯言:王献之,字季伦,晋代书法家,有传世书法作品《洛神赋图》。3.前身:过去的身份或地位。石田翁:指陶渊明,字元亮,东晋时隐士,有田园诗《归园田居》等。4.三百年:指自陶渊明以来三百年的历史。换名姓:改换姓名。5.会从:适逢、恰好遇上。侍御:官名,指刘宽夫。乞取:求取、索取。6.扫壁:形容高挂墙壁上的画,即“悬壁”。7.窥镜:《世说新语·容止》:“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对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山中幽明之间,有林薄翳日,云归而月出者,此亦放勋之所娱也。”后遂以“窥镜”指山水之美。8.王维诗句:王维《积雨望海作》有句:“连山去天不盈尺,大海摇空无际涯。”9.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10.陶渊明诗句: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有句:“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全唐诗》卷八十八)11.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法书要录》)12.《世说新语》卷五:“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兴霞蔚。’”(《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九引)13.《世说新语·容止》注引《续晋阳秋》曰:“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之兴,亦与天齐。’”(见《太平御览》卷六百四十九引)14.《世说新语·容止》注引《续晋阳秋》曰:“顾长康从会稽还,人问山川之美,顾云:‘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其上,若云之兴,亦与天齐。’”15.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法书要录》)16.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17.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18.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19.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0.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1.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2.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3.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4.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5.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6.王献之诗句:王献之《鸭头丸帖》有句:“山阴道上行,目不暇接。”27.王献之诗句:王献之译文:这真是一幅能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画啊!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沈启南画像题写的句子。刘宽夫(1160—1233),字子远,号静轩,宋末元初诗人。他是元朝开国功臣刘秉忠的侄子。《静轩遗集》(一卷)存于《永乐大典》内。沈启南是画家,据《图画见闻志》,他的画艺很精湛。刘宽夫在诗中赞美这幅画,用意在于鼓励他勤学苦练。

首句“前身傥竟石田翁”,意为我的前身竟成了一位隐居山林的农夫。“三百年”是指自陶渊明以来三百年的历史。“换名姓”指的是陶渊明的后人换了名字,成为陶氏家族的一员。次句“三百年”承接上句的“换名姓”,进一步强调了陶渊明后代改姓为沈的历史。“会从”二字表明此时恰逢时机(正好碰上机会)。“乞取”二字则是说向画家求取画像。“扫壁高张愈窥镜”的意思是说高挂壁画,越看越像照镜子一般。这里的“高张”指的是悬挂,“窥镜”比喻画像中的神态与陶渊明相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