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北称臣绝战争,岂同高祖困平城。
君王不重倾城色,任尔琵琶谱怨声。
注释:
明妃曲:指王昭君出塞的曲子,后泛指女子出嫁。
漠北:北方边塞之地。称臣:表示臣服。绝战争:断绝战争。
岂同:怎么能比?高祖:汉高祖刘邦,即刘邦。困平城:困于平城之战。平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200年,汉军和匈奴在平城(今山西大同)进行的一次大战,结果以失败告终。
君王:指汉文帝。不重:不重视。倾城色:倾城倾国之貌。形容美女。任尔:任由你。琵琶:古乐器名。谱怨声:谱写怨恨之声。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的作品,表达了作者对王昭君出塞的感慨之情。
首句“漠北称臣绝战争”,描绘了王昭君出塞时的情景,她为了国家的利益,甘愿成为外族的臣子。这里用“称臣”来形容她的忠诚,用“绝战争”来形容她所承受的痛苦。这种忠诚和痛苦,让人感到既震撼又感动。
次句“岂同高祖困平城”,则是与前一句相呼应,表达了对汉高祖困于平城之战的不满。他认为,王昭君的牺牲,不能与汉高祖的困于平城之战相提并论。这里的比较,既是对历史的反思,也是对王昭君牺牲的尊重。
第三句“君王不重倾城色”,则是对君王的指责。他认为,君王不应该因为王昭君的倾城倾国之貌而忽视她的忠诚和牺牲。这里的指责,既有对君王的批评,也有对王昭君的赞扬。
末句“任尔琵琶谱怨声”,则是对王昭君的同情。他认为,王昭君应该被允许演奏琵琶,因为她所承受的冤屈和痛苦,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这里的同情,是对王昭君的深深关怀。
整首诗通过对比、反问、比喻等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对和平与发展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