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团明月照孤村,瑟瑟悲风到荜门。
累得低徊夜深坐,恐劳归梦欲消魂。
【注释】
常阴沙:地名。
夜坐:夜晚静坐,无所事事,以遣闷怀。
累得:形容愁苦烦闷。
归梦:归家的梦。
欲消魂:想得要死。消魂:形容极度悲恸,魂魄都要飞散了。
【赏析】
《常阴沙夜坐》:诗人在月色和寒风中独坐,愁绪满怀地抒写自己的寂寞、孤寂与悲凉。
起句“常阴沙夜坐”,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常阴”即阴天之意,说明天气已到深秋时节,天气阴沉。“沙”,这里指海边或沙漠地区,因为作者曾于公元760年(唐肃宗上元二年)秋天流放到钦州(治今广西灵山县)。“夜坐”,点明时间,表明是在夜晚的某个时刻。
颔联写诗人的所感所思。“团团明月照孤村,瑟瑟悲风到荜门。”这两句是说,明亮的月光照耀着荒凉孤寂的村庄,萧瑟的秋风吹打着简陋的屋门。“明月”照见“孤村”之“圆”;“瑟瑟”闻见“悲风”之“冷”。一个“团团”一个“瑟瑟”,既写出了月亮的明亮和风的寒冷,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凄清之感。“到荜门”,用“荜”字,是说那扇简陋的屋门被风吹拂,发出瑟瑟声响。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的所感所思。“累得低徊夜深坐,恐劳归梦欲消魂。”这两句是说,自己因为愁闷而久久徘徊在屋中,怕搅扰了好梦而使自己心惊胆战,以至于几乎要吓破了魂。“低徊”是徘徊的样子;“恐劳”是担心的意思。“归梦”即归家之梦,“消魂”即神魂俱失之意。这两句紧承首联而来,由外景转为内心,写诗人深夜里无法入睡的痛苦情状。“累得低徊”,是因为心中忧愁烦恼,难以排解。“恐劳归梦欲消魂”,则是因为害怕影响了自己的睡梦,以至于神魂不安。这两个方面的内容,都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焦虑。
尾联点明题意,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常阴沙夜坐”四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中间过渡得很自然。“常阴沙”,“常阴”是阴天的意思,说明当时是秋季,天气已进入深秋。“沙”是海滨或沙漠地区,诗人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0年)秋天因受牵连贬谪到这里来,所以说“常阴沙”。“夜坐”,点出时间。“坐”者,动词,意思是坐着;坐在这里干什么呢?当然是“夜坐”了。“累得”,就是感到有心事而心神不宁的意思。“低徊”,徘徊不进的样子。诗人因为心里有事,所以徘徊难进,以致夜深人静时还坐在那里,心神不定,不能安寝。“恐劳”,就是怕打扰了他的梦。“归梦”即归家之梦,也就是他日夜思念家乡的心情。诗人担心自己不能成眠,会搅扰了他梦中的归乡之情。“欲消魂”,就是恨不得死去的意思。《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上天入地求!”《文选》作《招魂》,李善注:“欲死也。”王逸注:“言魂气离散也。”李白化用其意,说自己想要死去似的,神思恍惚。这一句,既是对前面“低徊”、“恐扰”、“归梦”的描写的深化,也是对全诗主旨的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