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四月五月间,愁霖漫漫成漏天。
登高一望浩无际,渺渺村落无孤烟。
扁舟纵棹何所往,颓垣败壁流河边。
河中依依见杨柳,始知所历皆良田。
吾里高枕香山麓,犹幸闭户可安眠。
但嗟遏籴食不足,觅米如乞空持钱。
百岁老翁垂涕泪,苦道所值无今年。
吾侪啸歌不能乐,感时抚事徒潸然。
一身纵饿死亦足,嗷嗷鸿雁何迍邅。
吾里秋来岁大有,筑场纳稼歌幽篇。
无限流亡携老幼,拾穗乞食何时还。
【注释】
- 秋成:秋天丰收。
- 愁霖(lín):久雨,即连阴雨。
- 漫漫:形容连绵不绝的样子。
- 漏天:指天空像筛子一样漏下雨水,无法遮避。
- 登高:登上高处,此处指远望。
- 浩无际:无边无际。
- 渺渺村落:模糊不清的村舍。
- 扁舟:小船。
- 颓垣败壁:倒塌的墙壁。
- 河中:指河边。
- 杨柳:柳树。
- 良田:好地。
- 吾里:我的家乡。
- 香山麓:香山脚下。
- 闭户:关上门。
- 遏籴(è zhòu):阻止粮食上市交易。
- 百岁老翁:年已百岁的老人。
- 嗷嗷(áo áo)鸿雁:哀鸣的鸿雁,比喻流民或灾民。
- 吾侪(qiáo):我们。
- 感时抚事:感慨时代和遭遇的事情。
- 一身:指自己。
- 死亦足:即使死去也值得。
- 嗷嗷鸿雁:悲鸣的鸿雁。
- 有困乏:遭受困难。
- 筑场纳稼:在田间搭建草棚,以备收割庄稼。
- 幽篇:优美的篇章。
- 流亡携老幼:携带着老幼逃荒的人。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丰收后登高望远,感叹时艰而作的。诗中通过描绘一幅幅画面,抒发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生活和国家动乱状况的深切同情和关注。诗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为线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
首句“今夏四月五月间”,诗人以时间的顺序,交代了自己的创作背景。接下来,“愁霖漫漫成漏天”,诗人将连绵不断的阴雨比作漏天的漏洞,形象地描绘了雨势之大、时间长。“登高一望浩无际,渺渺村落无孤烟。”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只见无边的田野上空无一丝炊烟,只有零星的几座村庄显得格外孤立。这一画面既表现了农田的辽阔,也反映了乡村生活的艰辛和孤独。
诗人又写到“扁舟纵棹何所往,颓垣败壁流河边”。诗人乘坐小船,漫无目的地漂泊在河面上。眼前所见的颓垣败壁,都与河水融为一体,让人感到荒凉和无奈。诗人在这里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相融合,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社会现状的担忧。
最后一句“河中依依见杨柳,始知所历皆良田。”诗人看到河边生长的杨柳,终于意识到他所经过的地方都是肥沃的土地。这一句既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寄托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未来的期盼。
整首诗还蕴含了深厚的哲理意味。诗人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现状的担忧和对于国家民族未来命运的关注。同时,诗人也通过对个人经历的回忆和思考,抒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和价值观念。这种表达方式不仅富有诗意,更具有现实意义。
《秋成后志感》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智慧的诗歌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领悟,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切期望。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