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仅干禄,读书无所施。
岂知方寸间,乃足百世师。
名山有事业,最下乃文词。
浩然气能直,穷达两相宜。
悠悠百世下,此意当谁知。
为学贵有用,读书不在多。
一卷太公书,汉室定山河。
煌煌孔与孟,书亦无几何。
用之致唐虞,舍之足咏歌。
惜哉词章士,著述徒纷罗。
古诗
世人仅干禄,读书无所施。
- 注释: “世人”指的是那些只追求权力和地位的人;“干禄”是指通过做官来获取俸禄。
-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那些只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学问的人的不满和批评。诗人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能够指导人的行为,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取权力和地位。
岂知方寸间,乃足百世师。
- 注释: “方寸间”指的是人的内心深处或精神世界;“百世师”是指可以教导后世的人。
- 赏析: 诗人在这里强调,真正的学问不仅能够帮助一个人获得权力和地位,还能够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诗人用“方寸间”和“百世师”这两个关键词,表达了对学问深远影响的赞美。
名山有事业,最下乃文词。
- 注释: “名山”通常指的是有名的地方,如高山、名胜古迹等;“事业”是指实际的成就或贡献;“文词”则是指文字或文学才能。
- 赏析: 诗人通过对比名山的事业和最下的文字,表达了对学问实际应用的重视。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实际的成果。
浩然气能直,穷达两相宜。
- 注释: “浩然气”指的是一种正直、豪迈的气质;“穷达两相宜”则是指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这种气质都能够保持。
- 赏析: 这里诗人表达了对那种无论在何种境遇下都能保持正直、豪迈气质的人才的赞赏。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能够帮助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坚定和自信。
悠悠百世下,此意当谁知。
- 注释: “悠悠”形容时间漫长;“百世下”则是指很久之后。
- 赏析: 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不安。他认为,尽管他的观点可能被很多人接受,但真正理解并践行这些观点的人却并不多见。因此,他对于未来是否能有人理解这些观点表示担忧。
为学贵有用,读书不在多。
- 注释: “为学”是指学习和研究学问的过程;“贵有用”则是指在学习中要注重实用和实效。
- 赏析: 这里的“贵有用”强调了学问的实用性,即学问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学识,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服务于社会。
一卷太公书,汉室定山河。
- 注释: “太公”指的是姜太公,他是周朝开国元勋;“汉室”则是指汉朝的建立者刘邦。
- 赏析: 这里诗人用姜太公的故事来比喻学问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掌握了真正的学问,才能像姜太公一样为国家做出贡献。
煌煌孔与孟,书亦无几何。
- 注释: “孔与孟”分别指的是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书亦无几何”则是指书籍的数量有限。
- 赏析: 这里诗人用对比的方式来强调学问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孔子和孟子是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但他们的书籍数量有限,因此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有限的知识资源,深入学习并实践它们。
用之致唐虞,舍之足咏歌。
- 注释: “唐虞”分别指的是唐朝和虞朝,是古代中国的两个盛世;“咏歌”则是指歌唱和赞美。
- 赏析: 这里诗人用唐虞盛世的例子来说明学问的实际应用价值。他认为,只有将学问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为社会做出贡献。相反,如果忽视了学问的应用,那么学问就只会成为一种空洞的存在,无法真正发挥其价值。
惜哉词章士,著述徒纷罗。
- 注释: “词章士”指的是擅长诗词歌赋的文人;“著述徒纷罗”则是指这些文人的著作只是堆砌在一起,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 赏析: 这里诗人批评了那些只顾着写诗作文而缺乏实际意义的文人。他认为,真正的学问应该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和堆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