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弃于阗玉,埋轮蔓草芜。
来从西旅道,采自罽宾隅。
驾鼓劳天马,投渊却海珠。
何如此顽石,罢役万民苏。

注释:

  1. 题路旁于阗大玉:在路边的于阗(今新疆和田县)玉石上题字。
  2. 诏弃于阗玉,埋轮蔓草芜:皇帝命令丢弃于阗的玉石,将车辙留在了蔓草之中。
  3. 来从西旅道:来自西方的道路。
  4. 采自罽宾隅:在罽宾国的角落里采集玉石。
  5. 驾鼓劳天马:驾着战鼓激励着天马。
  6. 投渊却海珠:把珍宝投入深水中,使之沉入海底。
  7. 何如此顽石:为什么这样的石头如此坚固?
  8. 罢役万民苏:解除了百姓的重负。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于阗玉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首句“题路旁于阗大玉”,描绘了一块位于路边的于阗大玉石。这块玉石因其巨大的体积和精美的工艺而备受瞩目。然而,它的命运似乎并不乐观,因为它被遗弃在路边,被车轮碾压,被野草覆盖。这里的“玉”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更象征着国家的瑰宝。
    接下来的句子“诏弃于阗玉,埋轮蔓草芜。”进一步揭示了玉石的命运。皇帝的命令使得玉石被遗弃,车轮的碾压使得其表面变得凹凸不平,野草的覆盖更是将其与尘土混为一体。这种命运似乎预示着一个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诗人并没有因此而感到绝望。相反,他看到了玉石中蕴藏的美好,看到了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勇气和决心。因此,他发出了感慨:“来从西旅道,采自罽宾隅。”这表明玉石并不是毫无价值的废物,而是有着特殊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它的采集和加工过程也是对工匠技艺的一种展示,同时也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驾鼓劳天马,投渊却海珠。”则是对玉石命运的进一步描绘。诗人用“驾鼓”和“天马”这两个意象来形容玉石在战斗中的重要性,以及它所承载的荣耀。同时,“投渊却海珠”则暗示了玉石的坚韧和不可摧毁性。即使被抛入深渊或投入大海,它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形态和价值。
    最后一句“何如此顽石,罢役万民苏”则是对整首诗的总结和升华。诗人通过对比玉石和顽石,表达了对于玉石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他认为,像玉石这样坚不可摧的顽石,可以为国家带来和平和繁荣。而那些曾经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就像玉石一样,为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幸福。
    这首诗通过咏物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他通过对玉石的描绘,展现了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英雄的敬仰。同时,他也提醒人们要珍惜这些珍贵的东西,因为它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人民的精神支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