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耕南阳,有四十五顷。
生不尺寸增,死不恩泽请。
谨慎蒙主知,感激效驰骋。
衣食无赢财,臣范宜共省。
廿年耗官仓,节缩获禾秉。
丰岁甘薄收,粗粝已多幸。
仰惭古人贤,躬未锄荒梗。
勤力谢农夫,子孙世同井。

【译文】

诸葛耕南阳,有四十五顷地。

生时不增寸,死时不求封赠。

谨慎蒙主知,感激效驰骋。

衣食无赢财,臣范宜共省。

廿年耗官仓,节缩获禾秉。

丰岁甘薄收,粗粝已多幸。

仰惭古人贤,躬未锄荒梗。

勤力谢农夫,子孙世同井。

注释:

对酒:指作《诸葛良田》一诗。

诸葛耕南阳,有四十五顷:指诸葛亮在隆中隐居,耕种南阳的一大片田地。

生不尺寸增,死不恩泽请:生时没有功劳可以增加,死后也不需要恩赐土地。

谨慎蒙主知,感激效驰骋:谨慎地对待君主,感激地效力于国家。

衣食无赢财,臣范宜共省:衣服吃用不要超过限度,我范蠡应该共同节省开支。

廿年耗官仓,节缩获禾秉:二十年来消耗了官府的粮食,节约后收获了庄稼。

丰岁甘薄收,粗粝已多幸:丰收年月甘愿吃苦,粗劣的饮食已经很幸运了。

仰惭古人贤,躬未锄荒梗:仰慕古代圣贤的高尚品德,自己还未铲除杂草。

勤力谢农夫,子孙世同井:感谢勤劳的农夫,我的子孙世代都能像井一样得到灌溉。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以诸葛孔明为对象,借其一生事迹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首联“诸葛耕南阳,有四十五顷。生不尺寸增,死不恩泽请。”开宗明义点明了诸葛亮的生平和志向,他生活在乱世之中,却始终心怀天下苍生,立志要为国家出谋划策。他一生都在勤恳地耕作南阳的土地,从不追求个人的私利。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也不愿意接受任何形式的恩赐和馈赠。这两句诗表达了他对于名利看得很淡薄的态度,也体现了他对于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颔联“谨慎蒙主知,感激效驰骋。衣食无赢财,臣范宜共省。”继续描绘了诸葛亮的忠心耿耿和勤奋工作的形象。他的谨小慎微赢得了君主的信任,而当他遇到机会时,又能够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事业中去。同时,他还非常注重节俭,不浪费国家的资源和人民的利益。这两句诗展现了诸葛亮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风貌。

颈联“廿年耗官仓,节缩获禾秉。”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了诸葛亮辛勤劳作的成果。他耗费了官府的粮食,但最终却获得了丰收的庄稼。这两句诗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状况,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尾联“丰岁甘薄收,粗粝已多幸。仰惭古人贤,躬未锄荒梗。”则是诗人对于自己的反思和自勉。他虽然在丰收之年能够获得丰厚的收入,但是仍然感到惭愧,因为他还没有消除社会的弊端和贫困的根源。这两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责任和担当的思考和追求。

整首诗通过对诸葛亮的赞美和自勉,表达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它既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